第四十七章 董貴妃撒手人間情 順治帝哀入佛門中(3 / 3)

慟哭不已的董小宛似乎從福臨那顛三倒四的話語中體會到了什麼,她輕輕抬起了淚眼:“皇上,你貴為一國之君,大清國不可以沒有你啊!答應小宛,請你一定要答應我!不管怎樣,皇上都要以國事為重!小宛請求皇上多多保重!”

“朕心願已了,這世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雲貴已經平定,鄭成功的水師也已被擊潰,已經成不了大氣候。朕的江山已經一統,就算是現在見了列祖列宗,朕也可以瞑目了!哈哈哈哈!”福臨突然爆發了一陣怪笑,嚇得房間裏麵的人都汗毛直立。看來皇上倒像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啊。

清順治十七年(1660)秋冬之交時節,北京城籠罩在一派肅殺慘淡的氣象之中。

就在愛妃董小宛彌留之際,順治帝也已經因哀痛和絕望過甚而陷入了精神恍惚、舉措茫然的失常狀態,而這一切,做母後的孝莊太後卻沒放在心上,因為她最關心的是董小宛的死活。

皇三子、皇四子染上天花,後宮朝中亂作一團;鄭成功一度兵圍南京,再一次震驚了朝野,人心惶惶;京畿一帶蝗災,災災鬧饑荒,京城裏的乞丐越聚越多……為什麼這些惡兆接踵而至?一心參佛的皇太後忽然明白,這全是那個賤人董小宛帶來的!

中國人古來就有這樣的觀念,認為浪漫邂逅而來的婚姻必大為不祥,不是蛇在引誘女子,而是女人本身即為蛇蠍!本來是平平靜靜的後宮和朝野,因為兒子福臨不顧一切地愛上了董小宛這個歌妓而變得波浪迭起。朝中的王公貴族以濟度和富壽為首,竟暗中糾集力量,準備廢掉福臨!幸虧老臣索尼打探到了消息並及時稟告了太後。孝莊太後能夠理解王公大臣們對福臨的失望,她本人也是恨不得猛扇福臨幾個耳光,讓他清醒一下。可,這個兒子一心一意迷上了那個美女蛇,鬧得不理朝政,尋死覓活,一有空就往煙花柳巷裏鑽!這成何體統?

萬般無奈之下,太後答應了福臨的要求——這哪是要求,根本就是要挾?沒想到董小宛入了宮,宮裏反而更不平靜了,她居然野心勃勃要當皇後,慫恿福臨停止了中宮箋表!孝莊太後又驚又氣,一下子病倒了。思前想後,她終於做出了決定:除掉董小宛這個災星!於是,太後突然改變了對董小宛的冷漠和歧視的態度,常常送參湯給她喝,這一喝董小宛的病就越發地重了,終於一病不起了!

當然,孝莊後此舉也曾有過良心上的不安,正因為如此她才吃齋念佛,一天到晚呆在佛堂裏閉門打坐,口裏稱著“阿彌陀佛”的孝莊太後心中很明了,兒子永遠鬥不過自己的母親,隻要董小宛一死,宮中又會平靜如常。唉,她怎麼就生出這麼個任性倔強做事不顧任何後果的愣頭青的兒子?真是造孽喲!

董小宛終於撒手西歸!聞聽噩耗的福臨一言不發,將自己關在了養心殿東暖閣,揮毫潑墨寫了一天一夜。這情景令他想起了在西山參禪時詩興大發的情形。他不停地寫,淚水和著墨汁滴到了紙上:惱恨當年一念差,龍袍換去紫袈裟,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生在帝王家?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傳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right”——福臨——岑參——陶淵明

漸趨鎮靜的福臨不再鬧著要尋死覓活的了,他將一腔哀慟之情轉化成了巨大的怒火,他還是要向母後宣戰!於是,一場清史上罕見而奇特的喪禮在這位癡情的少年天子的一手操辦下出現了,順治追封董貴妃為“端敬皇後”,臣子不敢違旨,最終的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共計十二字,而清太宗皇太極的初諡也不過十五個字!

時已臨近霜降,北京城裏家家戶戶掛起了白幃,一片肅殺,朝廷有旨舉國為皇後發喪,官吏一月,百姓三天。偌大的皇宮儼似一座大靈棚,在景山壽椿殿開設了水陸道場,法器喧天,哭聲撼地,直鬧了七七四十九天!

順治的“師兄”茆溪森一向喜歡做偈語,這一回自然也是“偈”興大發:“景山啟建大道場,懺壇、金剛壇、焚網壇、華嚴壇、水陸壇、一百八員僧,日裏鐃鈸喧天,黃昏燒錢施食,廚房庫房,香燈淨潔;大小官員,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腳亂,念茲在茲,至茲至敬,嵩申(特意為)供養董皇後,嗬嗬!”

到了火葬的那一天,順治帝親臨壽椿殿,由茆溪森秉炬至棺前,他張口又做了一偈:“出門須審細,不比在家時。火星翻身轉,諸佛不能知。”

當火熄煙盡之時,順治號啕大哭,哭得昏天黑地,弄得做法事的師兄弟們慌了手腳。白椎和尚扯了一下順治的衣袖:“陛下,該請茆師父收‘靈骨’(骨灰)了。”

福臨這才止住了哭泣,向茆溪森點點頭:“有勞師兄了。”

白椎和尚突然冒了一句:“上來也請師接?”福臨一時愣住了。而茆和尚聞言卻變了臉色,舉起禪杖就打,口中嗬斥著:“莫魯莽!”

白椎和尚大概是觸景生情,所以隨口問了句:“將來皇帝死後也是由茆師父來超度嗎?”茆和尚一聽怎能不大驚失色!誰知白椎和尚一語成讖。

少年天子順治在愛妃仙逝後萬念成灰,感到人世間的一切驟然黯淡無光,於是又演了一出削發為僧的鬧劇。仿佛曆史在跟滿洲人開玩笑——過去是他們強迫漢人剃發,而現在漢族的和尚卻在剃著他們主子的長辮子!

從皇宮出西華門就進入到西苑門,也就是“人間蓬萊”的西苑。這裏曾經是順治避痘與處理政務的地方。這一刻,西苑的萬善殿裏卻成為了他禮佛參禪的處所。大殿的正中央高掛著順治禦筆“敬佛”大字。萬善殿的後麵是圓蓋穹窿的千聖殿。裏麵供奉著七級千佛浮屠一座,左右配殿掛滿了仙氣十足的楹聯或條幅。

此時,萬善殿裏煙霧籠罩,誦經木魚的聲音不絕於耳。就在殿上香光氤氳,法器齊鳴的時候,法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既入佛門為佛,順治必須遵守“染衣”戒律,脫去龍袍仍在一邊,穿上了僧衣和芒鞋,師兄茆溪森舉起了程亮的剃刀……

當玉林琇趕到萬善殿的時候,順治已經成為一個光頭和尚,一個光頭皇帝,突然見到,兩人不由得相視而笑。順治帝的龍性佛心在師父玉林琇的苦心勸說之下終於平靜下來。就這樣順治帝成為了佛門弟子。

幾個月之後,紫禁城舉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喪禮。順治皇帝駕崩,皇三子玄燁繼承大位。

一切都已經歸於平靜,大清國如絢爛的紅日高掛在蔚藍的天幕中,深情地俯視著它的國土和它的臣民。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裏,少年天子康熙正陪著白發蒼蒼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後,耐心地聽祖母講著那似乎永遠也講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