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忽到窗前疑是君(1 / 3)

在現實中每遇到複雜難解的問題,往往從曆史經驗中尋求先例或佐證,以史為鑒也成為人們行止的標杆和思想的捷徑。

《醫鑒古今》作者以醫者的眼光縱橫古今色彩斑斕的人與事,用生動的所見所聞說古今人物,作道德文章,彰顯行止大義,畫龍點睛地道出思考,心有靈犀一點通。

長沙窯裏飄歌謠

湖南衛視有一檔子節目《越策越開心》,因其策得你開懷大笑,策得你發暈而紅透大江南北,主持節目的汪涵和馬可也家喻戶曉。出差外省,他鄉友人提起長沙,就誇電視湘軍威武無比,天下無敵。盡管,有點言過其實,獨在異鄉,自然豪情萬丈。

貼近黎民百姓,貼近日常生活,能聞到柴米油鹽味的節目重在參與,可親可近又互動,符合大眾娛樂而通俗的審美情趣,受到市民的青睞,實在情理之中。這是有曆史淵源的——

河山作證,長沙窯聞名遐邇,陶器上題寫的歌謠、諺語、格言等,就泄露了自古以來長沙人愛策人、策事的文化基因。這些基因蘊含通而不俗,雅而可通的密碼,直到如今,你仍可從長沙窯裏飄逸出的歌謠,感受盛唐小市民的生活氣息。其間有邊塞生活,有文人雅趣;有婚姻愛情;有離別友情,有仕途坎坷,有商賈市井。林林總總的長沙窯陶器,率真質樸地映照了唐代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狀態,折射出那個朝代的方方麵麵。

寫離別,道離情,詩淺白,意卻深。在長沙市簡牘博物館裏,就有幾件長沙窯陶器上的注壺詩,朗朗上口,我尤偏愛:“日日思前路,朝朝別主人。行行山水上,處處鳥啼新。”;“夕夕多長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遠客,門口問征夫。”;“有客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離別之情,古今相通。

兩情相悅,恨不相逢未嫁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別行千裏,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

愛的風花雪月,情的千回百轉,使得古樸的陶器靈動而多情。此詩原為唐人蔡輔送別圓珍歸國的《大德歸京敢奉送別詩四首》,其三首雲:“一別蕭蕭行千裏,來時悠悠未有期。一年三百六十日,無日無夜不相思。”可以猜想,書陶者或許為了方便,或許為了適合自己的口味而將原詩作了修改,變七言為五言。詩中去掉了疊字“蕭蕭、悠悠”之後,失去了文人詩的風格,民間詩歌的通俗味道顯而易見。原來的詩歌是送別日本僧人的,千山萬水,再見不易,一年中,每一天的思念之情在這裏強化了!時間縮短為一個月,改為每月的每一天,戀人間的相思心聲更近更貼了。

勤勸勉,意切切。如在有的陶器物上題寫“懸釣之魚,悔不忍饑”一句,不能克製自己貪欲的人,就像一條不能忍受饑餓而上鉤的魚?也有鼓勵孩子讀書識字的功名思想:“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開。家中無學子,官從何處來”;“白玉非為寶,千金我不須。意念千張紙,心存萬卷書。”

唐人的開明緣於思想新銳,他們不囿於“父母在,不遠遊”的守土觀念,鼓勵好男兒誌在四方,外出打工闖天下,遠走高飛的:“男兒大丈夫,何用本鄉居。明月家家有,黃金何處無”,有的器物題寫“羅網之鳥,悔不高飛”八個字,用籠中之鳥作比,暗喻那些不願遠走高飛的人,一定會悔不當初的。

公共關係學,古人比今人更有心得,特別是教誨做人方麵。如勸人做一個和氣待人的君子,不招惹是非:“在處與人和,人生得幾何。長修君子行,由己是非多”。勸人克己待人,不要損人利己:“人能克己身無恙,事不欺人睡自安。”好像是世故老人在告誡後生小子。“事逢得意宜休息,富貴場中易白頭”。提醒人們不要得隴望蜀,過分追求:“富從升合起,貧從不計來”,勸人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等等。勸人講禮節,尊重別人:“小水通大河,山深鳥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過”。“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宴(嗔),扣門三五下,自有出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