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俏皮的唐朝窯工並不因循守舊,惟命是從。他們製作陶器,大膽誇張,就是正統的詩歌,也會依自己興致加以改造。當你讀到“二月春豐酒,紅泥小火爐。今朝天色好,能飲一杯無?”自然就會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隻是修改了兩句,將季節從冬雪改為春晴,更貼近百姓生活。
時光如滔滔湘水,日夜奔流,而人類的情感卻永恒相通。從千年的歲月裏翻過身來的陶器,嫣然站在我的麵前,形的裝飾有模有樣,意的表達豐富充盈,加之有了詩文歌謠的點綴,一件件唐代長沙窯陶器出落得粗放而不失典雅,質樸而生機,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
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給唐朝的音樂、舞蹈、雕刻、製瓷的發展提供了八仙飄海各顯神通的平台。長沙窯陶器,就讓我們飽享了眼福,管窺了唐代的風尚與文化趣味的某個側麵。與此同理,當今改革開放,也為湖湘文化的化生,搭建了馳騁空間的舞台,快男超女的火爆,汪涵馬可的走紅,無疑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一種文化的傳承,血脈相連,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留言薈萃
陽光燦爛:湖南人就是有靈氣:無論是古代——長沙窯見證;還是現在——湖南衛視見證;無論是他們還是你們——亦山亦水空間見證!
伊草兒:從古代的窯文化,到今天的策文化,湘軍的力量,永遠不能被忽視!
紅波:充滿不同趣味的裝飾文字,使得陶瓷在具有使用價值的同時,還有啟人心智、使人愉悅的精神價值。
海陸空:長沙窯的題詩中不少有著禪趣,如一件執壺上的“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
風荷晚香:長沙窯在曆史上確實扮演過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不是秋風:主人何不將你的這些作品也製成窯瓷,讓你的思想文化也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廣西壯漢:讀你的文章倒是讓我想起一首歌《誰不說俺家鄉好》!
平生不嚼檳榔,不愛煙酒,惟茶是我嗜好。一直崇尚“茶仙”盧仝的“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的品茶境界,反關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碧雲般的熱氣嫋嫋升騰,幾多詩情畫意。閑情逸致的日子,一杯清茶,一本好書,幾杆修竹的背景,我心向往,沉浸其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前段時間,有好事者評選中國史上最經典的100句情詞,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李白的“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刻難為情”等榜上有名,盧仝的“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也赫然在列。愛屋及烏,我對他的仰慕,又多了幾分。
關於盧仝的生平,放在心上的,想來也不會很多。我是從一個嗜茶如命的雅士口中,略知一二的。河南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其人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七碗茶歌》以意取事,一片神行的境界,恰到好處地描寫了飲茶的妙處,傳唱千年,仍口齒留香。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在這裏,茶對盧仝來說,不隻是一種口腹之飲,而是一片廣闊的精神疆域。當他飲到第七碗,已大徹大悟,超凡脫俗,人格得到升華,飄飄然,悠悠上青天。
我不相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可盧仝生前身後的傳說,讓人拍案驚奇。
恃才傲物的盧仝在“學而優則仕”的朝代,卻不願當官做老爺,實屬難能可貴。尤為可貴的是,他還作《月蝕》諷刺當朝宦官專權,招來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變”,宦官大肆誅殺文武百官,株連者達千人以上。命裏該絕,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也未能幸免,與王同時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