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眾裏尋他千百度(1 / 2)

一個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之夜,一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蛾兒、雪柳……一個個霧鬢雲鬟,笑語盈盈。三三倆倆盛妝的遊女,遊來遊去,留下衣香,在暗中飄散。

佳麗如雲,這些並非大詞人辛棄疾的意中人,在千回百轉的尋覓中,他隻想找一個懂他、愛他的人。可是,人群中知音難尋,希望渺茫……驀然回首,在那燈火闌珊處,亭亭玉立著一個含情凝睇的女子,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曾經的繁華似錦,曾經的眼花繚亂,苦心癡意,原來,隻不過是為了一個意中人而設,倘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何意義?有何趣味呢!

縱觀現世的愛戀,經得起等待,耐得住寂寞的,能有幾人?有好事者,用“眾裏尋他千百度”在網上尋找答案,有眾多回複者答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結婚登記處;還有說,驀然回首,那人已為人妻挺大肚!……誰有耐心會用千百次凝神,去等待一個人?誰有耐心,會用10年20年的歲月,回眸站在你身後的那個人?快餐式的愛情,怎麼經得起時間的漂洗!

世人評辛棄疾者,動輒謂“豪放”,好像辛棄疾是一個粗魯的壯士,其實,辛棄疾是古代文人中的另類,文可治國,武可安邦,真正的頂天立地大丈夫!他的纏綿柔情,與他的英雄豪情同樣燦爛千秋。

還是那年那月,熱血沸騰的辛棄疾在洪荒卑濕的楚天,一直尋覓機會,一展宏圖,救國救民。曆史留下了他安營紮寨、匡扶社稷的足跡。在我浪跡的長沙,有一條十裏長街,叫營盤街,就是為紀念他駐軍長沙的遺跡。街口鑄有辛棄疾金戈鐵馬的銅像,左手牽著高頭戰馬,右手持著一卷詩篇,腰佩利劍,目視遠方,縱橫千古。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徽、欽二帝父子雙雙被俘,北宋國亡。康王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組織起一個南宋小朝廷。朝廷內部,主戰、主和兩派一直爭鬥不休,從秦檜到賈似道,當權的都是主張妥協的投降派,迎合偏安一隅的統治者趙構。

宋孝宗即位,遭受符離之敗後,在主和派大臣的強烈反對下,也失去了恢複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對北伐不再起勁。但孝宗認可辛棄疾的才幹,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之類,去鎮壓造反、治理荒政、整頓治安等。淳熙六年春,辛棄疾從湖北調往湖南,由安撫使轉任運副使。

如同南宋社會的各個角落,長沙也沒有幾個幹淨的地方。官吏奸貪凶暴,虐害鄉裏,藉鎮壓暴動之名勒索、壓榨的事實相當普遍,他希望朝廷給他足夠的權力,用以治理弊政,整肅貪墨,根治腐敗。皇帝也感到湖南的問題嚴重,再不安撫民心,就有發生更大規模暴動的可能,於是給他一道命令:“行其所知,無憚豪強之吏!”有了皇帝的尚方寶劍,他大刀闊斧,殺掉了大批貪官,把前任守臣聚斂的財米撥給民眾。他對官吏的嚴厲處置,連遠在臨安的官吏也膽戰心驚。

鑒於江西、湖北曾多次爆發小規模的動亂,隨後,他又以防暴的名義援例向朝廷請示在湖南創建一支以“飛虎”為名的軍隊,他希望有一天,能領著這支隊伍,殺出遮天蔽日的陰暗,踏上拯救民族的征程。孝宗為坐穩龍椅,特批了。辛棄疾立即著手行動。他選擇五代馬殷在長沙的營壘故地,修建新的軍營,計劃一月內完成。可是,剛開工就碰上了綿綿秋雨,修造營柵所需的20萬片瓦,無法燒製。辛棄疾下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將所需瓦片全部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