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的名字,湖南湘陰人總是掛在嘴邊,引為驕傲和榮耀,那就是左宗棠。
他是照耀中國近代天空一顆奪目的明星:首倡洋務運動,立下近代工業化創榛辟莽的功績;“靖內”圍剿撚軍,絞殺陝甘回動,撲滅太平軍之火,憂國如家,屢建奇功;“攘外”抵禦外侮,抬棺出征戰沙俄,收複六分之一的國土——新疆,鞏固塞防,聽到他叱吒風雲的名字,敵國聞風喪膽。他的出現,讓風卷殘雲的晚清夕照,塗上濃抹重彩的一筆。由此,左公步入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行列。
可是,這樣一位大家巨擘,在未發家發跡之日,卻是一位3次“高考”名落孫山、默默無聞的一介書生。他的出山和崛起,除了卓爾不凡、才華出眾,更得益於一路走來,貴人舉薦,加上自身努力,終成大器。
左公生於1812年(清嘉慶年間),15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獲第二名。18歲拋開正統的儒家經典著作,愛上了《天下郡國得病書》、《讀史方輿紀要》等有治國安邦等書籍。之後6年,他3次赴京趕考,均榜上無名,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他沒有在悲觀中走向人生的沉淪,沒有像範進中舉一樣在考試路上耗盡年華。
左公曾在自建的新房自撰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書生兼達天下、縱橫四海的遠大抱負躍然聯上。更為甚者,左公“喜為壯語驚眾,名在公卿間。嚐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湘陰柳莊的左宗裳故居的“樸存閣”尚存他的自況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世南陽一臥龍。
17歲,左公在長沙城南書院師從湖南著名學者、山長賀熙齡問學,賀熙齡很欣賞左宗棠,曾作詩誇他:“開口能談天下事,讀書先得古人心。”賀的哥哥賀長齡更是慧眼識珠,認為他是“當今國士”,並勸他“國家目前正苦於缺乏人才,應誌求遠大,萬勿苟且小就,限製自己的前途。”隨即所贈自己編著有關國計民生的《皇朝經世文編》,左公如獲至寶,悉心研讀,丹黃滿紙圈閱多遍。不久,左公被人薦到兩江總督陶澍的安化家中,擔任家庭教師,陶氏藏書甚豐,他如饑似渴,日夜飽讀,兼容並蓄。
離開陶氏家庭後,他出任醴陵淥江書院山長,依朱子小學訂學規八則。1837年,陶澍閱邊至萍鄉,途經醴陵回安化。左宗棠受命為陶澍行館的山水畫撰聯:
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淥水俟君清。
陶澍見之,怦然心動,這位60多歲的封疆大吏,當即提議要見這位對聯作者左宗棠。素昧平生的倆人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共議時政。左宗棠不失時宜地提出拜陶公為師。陶公愛才,欣然應允。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與左家結秦晉之好,將年僅5歲的惟一兒子陶桄,許配給左宗棠為婿,表明他對左宗棠才學與人品的器重,並薦左宗棠任兩江總督府幕僚。陶澍的另一女婿就是晚清奇才胡林翼。時為翰林的胡林翼也認為左宗棠器宇宏遠,誌毅堅定,於是不遺餘力的向權貴重臣作書推薦,稱“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左宗棠的名字因此衝出湖南,聞名於京師的公卿貴族間。陶澍淘金,法眼識英。
是金子,總會發光。1849年,發配新疆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因病開缺回鄉,路過湖南時,特請左宗棠到湘江船上相會,倆人一見如故,暢談古今治國方略,通宵達旦。林則徐認為左宗棠是“不凡之才”,視為自己事業的繼承人,將自己多年治兵理政心得乃至新疆地區的圖冊都托付於左宗棠。臨別,林則徐還寫了一副對聯相贈:“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回福建後,林則徐身染重病,知道來日不多,命次子聰彝代寫遺書,向鹹豐皇帝一再推薦左宗棠為“絕世奇才”、“非凡之才”。林則徐目光如炬,穿透歲月,鑄就曆史。
林則徐去世後,太平軍突破清軍的圍剿攻打長沙。求賢若渴的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請左宗棠出山相助。湘軍頭目胡林翼、郭嵩燾、曾國藩等人紛紛寫信舉薦,左宗棠挺身而出,迫使圍困長沙達3個月的太平軍撤圍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