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傀儡幼帝朝不保夕(1)(2 / 3)

此時現存的八位皇子中,四阿哥葉克舒、五阿哥碩塞,隻有十四五歲,六阿哥高塞以下更小,皆是無祿少年或幼童,隻有大阿哥豪格年長,三十五歲,且有文韜武略和軍功。豪格十七八歲時即因進攻蒙古有功而被太祖封為貝勒。太宗即位後,他又因軍功政績晉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封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其功勳資曆和威望都不亞於幾位皇叔,本應是最有可能繼承帝位之人。但是,豪格有三個弱點。其一,他的母親烏拉那拉氏並非貝勒之千金,嫁與皇太極後不久即死去,沒有正式封號,與嫡福晉、皇後等正宮不能相提並論。另一弱點是他並不為皇父喜愛,幾次遭父譴責懲罰。崇德元年四月他封肅親王後不久,即因與成親王嶽托結黨,泄露太宗言語,對父有怨心,而被降為貝勒,崇德三年征明有功複封親王,不久又因過降郡王,直到崇德七年鬆錦戰中立功始複原封爵。第三個弱點是,在太宗時期,豪格始終未能當上主宰一旗之旗主。太宗雖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但一直親自掌握,未授豪格為某旗之旗主,豪格隻轄有若幹牛錄,與大伯禮親王代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十五叔豫親王多鐸、侄貝勒羅洛渾分係一旗之旗主不同,這嚴重影響了他圖謀大事的實力。

當然,如果代善等五位旗主或其他擁有牛錄之英郡王阿濟格等王公沒有爭奪皇位的野心,或沒有爭奪皇位的勢力,那麼上述三個弱點並不妨礙豪格繼位為君,因兩黃旗大臣會擁立年長之皇子大阿哥豪格承嗣大統的。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裏,王公之中不僅有想當新君之人,而且勢力相當強大,足以與二黃旗抗衡,這就是白旗三王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

阿濟格三王之母是太祖努爾哈赤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大福晉阿巴亥,即正宮娘娘,深受夫君寵愛,太祖也喜愛這三位皇子,曾明確宣布要使三人皆成為“全旗之主”,並在生前將親轄之正黃、鑲黃二旗分授予阿濟格和多鐸,賜多爾袞十五個牛錄(相當於半個旗),且欲將汗位由這三子之一襲承。不料,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太祖病逝,第二日八旗貝勒議立新汗時,大貝勒代善、貝勒嶽托、薩哈廉決定立四貝勒皇太極,諸貝勒讚同,皇太極便繼位為汗,諸貝勒又逼令大福晉阿巴亥殉葬,且在議定新的治國體製時,將身為旗主的阿濟格、多鐸貶低到非旗主的“小貝勒”地位,他倆的二黃旗改名正白、鑲白二旗。皇太極原有之正白旗及此時新奪來的太祖預定要賜予多爾袞的鑲白旗改名二黃旗。這一係列打擊顯然會使阿濟格三兄弟萬分氣憤,但此時阿濟格二十一歲,多爾袞十三歲,多鐸十二歲,無力反抗,隻有被迫服從。阿濟格勇猛魯莽,時有怨氣,於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被天聰汗(即太宗皇太極)找了一個借口,革除了旗主。多鐸也因對汗兄不滿,時被太宗訓斥處罰。崇德元年他以鑲白旗旗主、和碩貝勒的資格受封和碩豫親王,崇德四年即被議罪降為多羅貝勒,罰銀萬兩,籍沒三分之一的包衣和牲畜,直到崇德七年因鬆錦之役中立了大功,才晉為郡王。隻有多爾袞比較乖巧,雖懷有殺母奪旗之大恨,卻深埋胸中,盡力討好兄汗皇太極,並智勇雙全,屢立軍功,博得了太宗歡心,不斷提拔,初讓其接主阿濟格的正白旗,成為真正的一旗之主,後又命其統攝吏部,幾次統率八旗大軍征明攻蒙,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到崇德八年八月太宗死之前,多爾袞已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太宗信賴的左右手,威望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