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力排障礙傾心漢化(3)(2 / 3)

四月初一,賜宴滿洲蒙古漢軍及漢進士麻勒吉、鄒忠倚等於禮部。初三賜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麻勒吉、鄒忠倚朝服頂帶及各進士折鈔銀兩,初四日諸進士上表謝恩。《清世祖實錄》第64卷第2頁。

五月二十四日,帝諭授滿洲一甲一名進士麻勒吉為內翰林弘文院修撰,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折庫納為內翰林國史院編修,一甲三名進士(探花)巴海為內翰林秘書院編修,漢人一甲一名進士鄒忠倚為內翰林秘書院修撰,一甲二名進士張永祺為內翰林弘文院編修,一甲三名進士沈荃為內翰林國史院編修。《清世祖實錄》第65卷第7頁。

四月初二吏科給事中高辛允奏請慎選庶吉士說:“庶吉士一官,見為清華近侍之臣,允則司公輔啟沃之任,年貌文章品行並重”,宜詳慎選擇。七月二十日內院議複此疏時奏稱:臣等參考舊例,斟酌時宜,擇其年貌合格文字雅醇者充任,名數照己醜科(順治六年科),取漢進士四十名,其中直隸、江南、浙江各五名,江西、福建、湖廣、山東、河南各四名,山西、陝西各二名,廣東一名。內取二十名年輕貌秀聲音明爽者習學清書,餘二十名習學漢書,屆期恭請禦賜題目考試。滿洲進士取四名,蒙古進士取二名,漢軍進士取四名,同漢進士一體讀書。進館之後,仍不時稽核敬肆勤惰,以為優劣,用昭朝廷作養人才之意。帝允其議。《清世祖實錄》第64卷第1頁,第66卷第16頁。

過了四天,七月二十四日,考試完畢,選授進士白乃貞、方猶、程邑、楊紹光、湯斌等二十人為清書庶吉士,周秀琬、曹爾堪、張瑞征等二十人為漢書庶吉士。《清世祖實錄》第66卷第16、17頁。

至此,順治九年會試、殿試全部工作方算正式結束。順治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又三次舉行會試殿試,共取中進士一千一百餘名。

順治帝福臨非常重視對庶吉士的培養,特別要求他們學好清書(即滿文),以備將來大用。為此,他經常予以考試,區別優劣,進行獎懲,以勵其才。順治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他下諭內三院褒貶優劣的庶吉士說:“翰林為儲才之地,鼎甲庶常,皆使兼習滿漢文字,以俟將來大用,期待甚殷。乃習滿書者,將及一年,頃經親試,語句生疏,皆因不肯專心,工夫怠惰,若不分別勸懲,何以激勵。”此次考試,胡簡敬、田逢吉、黨以讓、鄧鍾麟、馮源濟、史大成、田種玉、王澤弘等十名,俱加賞齎。程邑、吳貞度、範廷魁、韓雄允等最後之四人,各罰俸三個月。“嗣後俱當精勤策勵,無負朕??作養諄諄教誨至意”。《清世祖實錄》第98卷第9頁。十九日,他以右春坊右庶子王熙精通滿書,特以禦服貂褂賜予,並諭告諸豫等七人說:“爾等同為習滿書翰林,而王熙獨優,朕故加賜,爾等所學不及,亦當自慚,今後其益加勤勉毋怠。”因賜大學士金之俊、劉正宗、傅以漸及王熙漢字表忠錄各一部。《清世祖實錄》第98卷第9、10頁;餘金:《熙朝新語》第1卷第6頁。

過了一些時候,十三年閏五月初八,他又親試翰林詞臣,試完,諭告吏部施行獎懲說:“朕簡拔詞臣,教習滿書,乃預為儲養,以備將來大用,屬望之意甚殷。伊等學習滿書,久者或十餘年,或七八年,少亦三四年,若果專心肄習,自能精通。今朕親加考試,王熙、張士甄、諸豫、王清、餘恂、沙澄,學問皆優,足征勤勵,不負作養。”至白乃貞、範廷元、李儀古、許讚曾,向之所學,今反遺忘,著住俸,於翰林院再行教習三年,倘能省改勤勉,仍準留用,如怠惰不學,從重議處。郭?、李昌垣,習學已久,全不通曉,曠業宜懲,著降三級調外用,仍於補官之日,罰俸一年。《清世祖實錄》第101卷第12、13頁。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初七,他諭翰林院:庶吉士孫承恩等,俱經簡拔,特命習學清書,以備任用,自當盡心肄業,今加考試,熊賜、肖惟豫、王子玉、孫承恩、鄒庶珙、張貞生、殷觀光、陳敬、熊賜履、宋德宜,清書俱未習熟,若不罰懲,何以勵其將來,著各罰俸一年。《清世祖實錄》第122卷第5頁。

順治十六年十月初六,他又親考庶吉士後諭吏部:“朕親考試翰林庶吉士”,熊賜履、譚篆、富鴻業、肖惟豫、張貞生、熊賜、鄒度珙、陵懋廷、馬晉允、崔蔚林,俱著照例授為編修檢討。王遵訓、田麟、彭之鳳、俞之琰、王封、郭諫、陳廷敬、王日高、吳本植、宋德宜、王昌、楊正中、王鍾靈、孫一致、李天馥、王吉人、呂顯祖、吳珂鳴,俱著照舊教習。陳敬、殷觀光,習學清書日久,文義荒疏,足見平日全不用心,殊不稱職,俱著革退,永不敘用。《清世祖實錄》第129卷第2、3頁。

順治帝這幾次親試和獎懲,做得很好很及時,起了很大作用。他真正做到了對事不對人,按各人之優劣,該獎則獎,該罰則罰,不以愛惡而上下。能中進士,且被選為庶吉士,自係學富五車之名士才子,尤其是狀元、榜眼、探花、傳臚(二甲第一名,即僅次於探花之第四名進士)、會元(會試之第一名)五人(或四人,因不少科次是狀元或榜眼或探花與會元為同一人)更係俊中之俊秀中之秀。一般情況下,對於這樣全國之中前幾名的大名士大才子,還要予以斥責,確是難以啟齒。然而順治帝福臨為了愛才,就是要嚴加要求,不留情麵。上述幾次遭他訓斥,諭令罰俸或再學的,有順治十五年狀元孫承恩、傳臚張貞生、會元王遵訓,有譽滿京城的熊賜履、宋德宜、陳廷敬、李天馥等名家,真正做到了論文不論人。尤為難得的是孫承恩亦遭到訓罰。孫承恩係江蘇常熟人,與弟孫?皆係才子。孫?於順治十四年因科場案被遣戍邊外,其弟兄父子亦應連同流徙。順治十五年孫承恩應試於京師,“臚傳前一夕”,世祖閱承恩卷,見“其頌語有雲:克寬克仁,止孝止慈”,遂“大加稱賞”,“拆卷見其籍貫,疑與孫?一家”,“問學士王熙:與孫?一家否?”“遣學士王熙疾馳出禁城,至承恩寓麵詢。學士故與承恩善,因語之故,且曰:今升天沉淵,決於一言,回奏當雲何?承恩良久慨然曰:禍福命耳,不可以欺君賣弟。學士歎息,既上馬複回,顧雲:將無悔乎?承恩曰:雖死無悔。學士疾馳去”。“上猶秉燭以待,既得奏,尤嘉其不欺,遂定為狀元”。王應奎:《柳南續筆》第2卷,《孫狀元》;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第12卷,《孫承恩不肯欺君賣弟》。這樣經過皇上親自嘉獎選中的狀元,也因清書未學好而不免於挨訓罰俸,實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