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後與輔政大臣對遺詔之更改或新增,有功有過。其功在於,斥責十三衙門內監營私作弊,將其廢革,除掉了可能禍國殃民的大患,使太監不能在清朝擾亂國政,淩辱官民。其過則是,重滿輕漢弊習惡性膨脹,阻礙了世祖之傾心漢化充分利用賢能漢官治國理政的過程,排斥漢官與議軍國大政,影響了漢官尤其是頗有才幹欲圖為國效勞為帝盡忠之漢臣的積極性,加深了滿漢上層人士的隔閡,嚴重地影響到輔政大臣對重大問題的正確處理。
輔政大臣執政時期,沒有像世祖福臨那樣賞識、擢用、谘詢、倚任漢大學士,如陳名夏、洪承疇、金之俊、馮銓、傅以漸、王永吉等人,而是自行商議和處理,且更強調“首崇滿洲”,很少談“滿漢一體”,從而犯了不少錯誤,尤其在輔政初期,更是如此。
在順治十八年這一年裏,輔政大臣裁撤了十三衙門,處死內監吳良輔,這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然而,他們又撤銷各省巡按,嚴懲直省尤其是江南逮賦紳衿,罷內閣,複內三院,增派練餉。這都大違世祖原意。世祖福臨擯斥滿洲王公大臣謬議,堅持派遣巡按,以察吏安民。世祖雖誅陳名夏貶斥陳之遴,但嚴禁借此打擊傷害南方士子縉紳。世祖仿照明製,改內三院為內閣,以便更好地治國理政。特別是加派一事,他更是深惡痛疾,嚴斥言利之徒,盡管財政極端困難,也不增賦一絲一毫,且一親政就取消了攝政王為修邊外避暑涼城而增派的二百五十萬兩賦銀。現在,輔政大臣卻借口“世祖皇帝山陵大工及滇黔用兵錢糧不足”,而於全國仿照明末“練餉”之例,於順治十八年八月下諭,從十八年起,每畝加派賦銀一分,共增賦五百七十餘萬兩,相當於增收原額五分之一的賦銀,且限三月內交完。此例一開,加派頻仍,明亡之情,必將再現,大清王朝就要壽終正寢了。漢左都禦史魏裔介深知此弊太大,冒死進諫,輔政大臣才令康熙元年不再加派。《清聖祖實錄》第4卷第9頁,第5卷第18、19頁。紳衿仗勢逋賦,固當製裁,但地方官吏借此上下其手,敲詐勒索,趁機殺害,大大擴大了懲辦範圍。江蘇一省懲處紳衿一萬三千餘人,其中因欠賦銀幾錢幾分,或並未拖欠遭受暗害的著名人士,數不勝數。像世祖親自取中譽為“佳狀元”的徐元文、探花葉方藹、(欠銀一厘)進士宋德宜,皆以此案被吏誣陷而罷官,名士才子韓、翁叔元為此革生員被逮,後來康熙皇帝玄燁親政以後,徐元文、宋德宜任至大學士,韓考中康熙十二年狀元和會元,任至禮部尚書,翁叔元為康熙十五年探花,任至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葉方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和侍郎。如若輔政大臣繼續排斥甚至歧視南方文人名士,治政能臣賢臣從何而來!
因此,綜觀世祖遺詔,可能係輔政大臣提出經太後批準修改增寫者,大致有上述十四罪,此改此增,有功有過,有利有弊,若要估計一下功過利弊之比重,那麼可以說是弊大於利,過大於功,設若輔政大臣堅持執行專任滿臣、排斥漢官,悉複太祖、太宗舊製,或者康熙帝親政後也繼續奉行這一方針,則清王朝不可能富強壯大,“康乾盛世”無法出現。幸運的是,輔政大臣在執政過程中,並未完全這樣做,康熙帝親政後更繼承和發展了父皇的正確方針,既“首崇滿洲”,又強調“滿漢一家”,大量擢用漢官中的賢臣能臣和廉吏,世祖遺誌才得以實現,清王朝也就不斷強盛和鞏固,延續了二百多年。
三、蓋棺論定“英俊天子癡情君”。
長期以來,人們對順治帝福臨的評價並不高,認為其係普通一帝,無甚建樹,且在親政後期,設立十三衙門,崇信佛教,更係謬誤。這種說法,顯與曆史實際大有出入,不甚公允,似應重加評述。
世祖福臨於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病故,雖頒遺詔,引咎自責十四大罪,似係昏君庸帝,一無是處,然而事實俱在,隱功謙遜、苛責於己的遺詔,並不能掩蓋其所建功勳。經康熙帝玄燁欽定,雍正帝胤親閱全書複命儒臣重加校訂,最後由乾隆帝弘曆欽定的《清世祖實錄》,對世祖福臨一生功勳事業及品德作風,作了如下的全麵評論和讚揚。原文如下:
“上英明天縱,寬仁大度,衝齡踐祚,值明運已終,流寇肆虐,順天應人,命將出師,百萬巨寇,一戰而克,定鼎燕京,為天下生民主。齊晉秦豫,傳檄而定,平江淮,收楚蜀,下浙閩,兩粵滇黔,以次掃蕩,遂成大一統之業。親政以後,鑒明季吏惰窳,民生困悴,整綱飭紀,子養元元,清賦稅以革橫征,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賜赦,殆無虛歲,獎進廉正,斥遠貪邪,振勵才能,綜核名實,開公忠之路,杜朋黨之門,吏事民風,翕然丕變,蓋丁大亂之後,上天篤生至聖,以奠海宇而開太平也。至於敬天尊祖,孝事皇太後,晨興問安,長跽受教,隆寵勳舊,敦睦懿親,致禮於勝國君臣,推恩於新附邊徼,省難繼之貢,罷不急之工,菲節膳服,汰減閽寺,仁恕恭儉,一本自然。而又勸學崇儒,臨雍釋奠,經訓史策,不離左右,禦製禦纂諸書,皆洞徹事宜,昭宣理要。數幸內院,與諸臣討論古今,更定禮樂,修明製度,建直廬於景運門,令翰林官分番入直,以備顧問,經時禦,日講不輟。夙夜勵精,孜孜靡倦,披覽章奏,每至夜分,四方水旱,引咎責躬,容納諫諍,喜聞闕失,功成治定,聿奏隆平,而焦心勞思,勤求民瘼,兢兢業業,皆出之至誠,行之至明。舉念,則條貫九州,行事,則斟酌百代,黜偽去浮,敦本崇實,以故道法鹹備,功德兼隆。聲教所訖,東至使鹿使犬,西至厄訥忒黑、吐魯番,北至喀爾喀、鄂羅斯,南至琉球、暹羅、荷蘭、西洋諸國,梯山航海,重譯來王,自古創業垂統之君,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在位十有八年,而萬世之規模已定,耿光大烈,炳耀穹壤,深仁厚澤,淪浹人心,前纘祖宗之緒,後啟神聖之承,洪業丕基,傳之永永無極矣。”《清世祖實錄》第144卷第6、7、8頁。
這個總論,固然列舉了世祖福臨各個方麵的成就,定了基調,但在某些方麵顯然過分歌頌,與實際相差太遠,過失之處更是隻字不提,頗有溢美和隱過之嫌,僅可供參考,難做定論。
根據少年天子福臨親政十年的言行事跡,現主要對其治國理政的得失功過作一總的評價,同時考慮到他具有與其他帝君不同的特點,對他與董鄂妃的愛情也予簡要小結。
福臨親政十年的治理國政,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第一,千難萬險,勇往直前。他衝齡登基,少年親政,卻值國家多事之秋,守成又兼創業之日,困難重重。歸納起來,約有五大難題擺在他的麵前:大西軍“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國姓爺”圍攻江寧,“東南大震”,反清烽火延綿多年;國庫如洗,歲缺巨萬兵餉,財政異常困難,計臣束手無策;征調繁興,水旱連年,兵民窮苦至極;五萬滿丁,對付億萬漢人,多寡懸殊,勝負難卜,長治久安談何容易;諸王勢大,滿臣守舊,力排賢能漢官,君威不振,難行新政,治國缺才少計。這對於曆朝的眾多中庸之君苟安之帝來說,無異於是一葉扁舟漂浮於波濤洶湧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時有覆沒喪生的危險,他們早就嚇得魂飛魄散,不敢上船遠航了。然而,本書之傳主少年天子福臨,雖在個別時刻有些驚慌失措(江寧被圍初期),但總的說來,他繼承了太祖、太宗力禦強敵,遇危不驚,以寡敗眾、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集中體現了正在興起發展的本民族滿族勇於進取善於學習的族風,以明君自期,胸懷壯誌,決心要作出一番事業,“力圖治安”,排除萬難,勇攀高峰,其誌可嘉,精神堪佩。
第二,勵精圖治,安邦有道。親政十年,福臨雖然批閱了數以萬計的奏疏,下達諭旨上千道,處理了大事軍政要務,但觀其要,他主要抓住了四件大事。一是力排障礙,傾心漢化,擢用飽學之士和賢能漢臣分任要職,參與機要,提高漢官職權和地位,使他們獻計獻策,輔理國政。二是任用將帥得人,竭力籌措兵餉,咬緊牙關負起財政困難重擔,把統一全國的戰爭進行到底。三是免除睿王築城加派,痛斥言利之徒,堅不增賦,並力求革弊省費,減賦免稅,以略減黎民之苦。四是察吏安民,懲貪除霸,迭罪婪臣,贓銀十兩革職籍沒,誅殺元凶巨惡黃膘李三。這些方針、政策、措施及其具體貫徹執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成效卓著,文治武功兼有。少年天子親政雖僅十年,但在群臣的佐理和將士奮勇征戰與兵民辛勤勞動下,做了很多事,取得了很大成就。除福建廈門、金門一帶及川東一小塊地區外,全國絕大多數府廳州縣已經隸於清政府管轄之下,驅逐了侵入黑龍江地區的沙俄殖民軍,保障了東北地區的安全,增強了蒙藏地區與中央的聯係,明清之際二十多年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局麵已經基本結束,初步形成了統一、穩定的局麵。相應而來的是,墾田頃畝增加了一倍,戶口陸續增多,社會經濟有所恢複,國賦收入逐漸增加,培養了大量軍政人才。這就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否則,四分五裂,南北對峙,幹戈頻仍,征調繁興,橫屍遍野,國無寧日,民何以安,田何以墾,賦焉能增,“盛世”怎能形成!
當然,世祖福臨也犯了不少錯誤,他不該厲行禍國殃民的“逃人法”,設立十三衙門,對少數大臣的任免升降賞罰也不盡妥,科場案之株連亦太過分,等等。然而總的看來,他能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作出了一番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對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前進,作出了重大貢獻,還是難能可貴的,不失為一位頗有作為的守成兼創業之明君。
至於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癡情,更是曆朝帝君中罕有的楷模。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千古絕唱《長恨歌》,對唐明皇與楊貴妃相親相愛之愛情悲劇,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讚揚。詩中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婉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麵救不得”,“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皆係流傳萬代之佳句,唐明皇與楊貴妃也因此而成為秦漢以來兩千年裏最有名的愛情帝妃。
但是,設若將順治帝與唐明皇作一比較,可以肯定,唐明皇將大為遜色,甘居於福臨之下。姑且不談唐明皇李隆基逼娶皇十八子壽王李瑁之妃楊玉環這一父納兒媳的敗壞人倫之醜行,至少有三個方麵,唐玄宗李隆基遠遠不如晚於他九百多年以後的清世祖福臨。第一,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雙方並非忠貞不貳,而是各有情人,常作私通之事。唐玄宗身為天下共主,後宮佳麗三千人,他當然可以隨時召幸,何況為了廣生皇子,有利社稷,也應與其他妃嬪歡聚,此舉無可非議。但是,他不應該既與楊貴妃在長生殿七七之夕對天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時又勾引利誘,和楊玉環貴妃之大姐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八姐秦國夫人多次苟合,而楊玉環也暗中私通安祿山,芙蓉帳裏度春宵,這能說二人之間是互相癡情忠貞不貳嗎?順治帝福臨與董鄂妃可沒有這些風流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