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認知自我,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是對那些極度自信的得意者。孫策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早已經是一種自動圖式,在他本人毫無覺察的情況下頻頻主導他的思想與行為。而在外人如郭嘉看來,孫策的“輕而無備,性急少謀”是異常鮮明的個性特征。再考慮到他身處於複雜的爭鬥環境,做出“必死於小人之手”的預言式論斷也並不是太難的事。
但是,孫策怎麼肯接受自己已經被郭嘉揭穿了個性真相呢?在認知自我上,沒有人比自己錯得更離譜。孫策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命運被他人一言料定,況且,那還是一個極傷自尊的悲慘結局。孫策的反應必然是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但這反而更坐實了郭嘉的論斷。
郭嘉的預言在對孫策造成自尊衝擊後,又影響到了他緊接下來的行為。
孫策急忙召來謀士張昭,立即就想發兵攻打許都,拿下郭嘉問罪。張昭急忙勸阻說:“等主公箭瘡痊愈,再發兵也不晚。”
孫策恨恨不已,強自放下了立即起兵的念頭。為了寬解孤寂與憤懣,孫策隨後決定在城樓上會集諸將宴飲。
這一喝酒,又喝出事兒來了。
正飲酒之間,孫策忽然看見手下諸將一番交頭接耳後,紛紛走下城樓去了。孫策大感奇怪,急忙問左右。左右說:“有個於神仙,正好從樓下經過。諸將都去參拜了。”
孫策大驚,急忙起身,走到城牆邊上,憑欄往下一看,隻見一個須發皆白的道人,身披飛雲鶴氅,手執一根藜杖,站在大道之旁。孫策手下的諸將和一眾男女百姓,紛紛焚香跪倒磕拜。
孫策大怒,立即下令說:“趕快將這個妖人給我擒將過來!”
左右之人忙解釋道:“主公,這不是妖人!他焚香講道,普施符水,救人無數,非常靈驗。人人稱呼他為‘神仙’,乃是江東的福神啊!”
孫策從來令出如山,左右絲毫不敢違逆。但這次左右之人竟然不聽他的號令,反而為這個道人說情,孫策更是大怒,立即拔出寶劍,喝道:“你們竟敢違背我的號令!”作勢要斬。左右不得已,急忙走下樓去,將道人於吉推上城樓。
孫策見了道人,怒斥道:“妖人竟敢蠱惑人心?”
於吉不慌不忙地說道:“貧道治病救人,不曾取毫厘之物,怎麼能說我蠱惑明公的軍心呢?”
孫策怒道:“你不取毫厘,飲食衣服從何處得來?我看你就是黃巾賊張角之流的人物,今天不殺了你,日後必為國家大患!”
當年,孫策的父親孫堅曾追隨朝廷大員朱儁征討黃巾軍。孫策此時也是朝廷命官,和起兵造反的黃巾軍分屬不同陣營,自然對黃巾軍充滿了外群體偏見。黃巾張角,以傳道起家。孫策見於吉也是個道人,在消極情緒的推動下,自然就將於吉歸為黃巾之徒了。而這樣的歸類,也給了他一個名正言順的殺人理由。
張昭急忙勸阻說:“於道人在江東數十年,並無過失,如果殺了他,恐怕失去民望!”
如果孫策沒有遇刺,又如果細作沒有轉述的郭嘉的論斷,張昭的這句話可能就會讓孫策怒氣消減。畢竟,此時他拿下江東六郡,時日未久,如果因殺了於吉而導致民心不穩,就是得不償失的了。
但是,孫策在遭受行刺事件的自尊衝擊後,自信心已頗為受損。於吉的聲望與人氣再度讓他覺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孫策親眼看到,於道人一來,自己部下諸將竟然對他跪拜磕頭,俯首帖耳。這一副情形,不啻於對孫策的自尊心的第三次刺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在麵對威脅時會表現出明顯的敵意,常常會采用打壓他人的方式來應對,甚至會采取極端的暴力手段。這就是極具人際殺傷力的自尊衝擊反應。
雖有張昭為於吉求情,但孫策還是不想放過這個老道。於吉的威望確實高。張昭說不動孫策,其他眾官也不約而同地站出來勸諫孫策。孫策眼見於吉的支持者如此之多,更加恨聲不已,但也不便強行逆了眾人心意,於是下令將於吉戴上枷鎖,關入大牢,聽候處理。
等待於吉的將會是什麼樣的命運呢?
心理感悟:最後一個了解自我真相的人往往是你自己。
自尊衝擊反應高自尊的人,在自尊遭到威脅時,常常會采取打壓他人的方式來應對,甚至是采用極端的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