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生氣竟然很神奇(2 / 2)

孫權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問話不當,得罪高人了。這個時候,孫權的第一需求就是解決曹操問題。如果有人能夠給他打包票可以擊敗曹操,孫權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

孫權立即回嗔作喜,說:“原來諸葛亮是有好辦法的呀,他是故意激我。我一時淺見,差點誤了大事。”

孫權連忙整了正衣冠,再度來到朝堂,與諸葛亮相見。

孫權對諸葛亮賠罪道:“剛才冒犯,還請恕罪!”

諸葛亮目的達成,心花怒放,連忙也恭敬謝罪道:“剛才我言語不當,乞請寬恕。”

當兩個人都請對方寬恕時,實際上內心裏已經先行寬恕了對方。氣氛一下子變得融洽起來。孫權隨即將諸葛亮請入後堂,置酒款待。

酒過數巡,孫權首先進入了正題。因為魯肅已經說過諸葛亮有破曹良策,孫權心中有了底,說話的口氣可就不一樣了。

孫權說:“曹操生平所惡者,是呂布、劉表、袁術、劉豫州和我呀。現在其他人都已被曹操滅了,隻剩下劉豫州和我還在。我擁有吳地十萬軍兵,決不能受製於人。我意已決,必當和曹操決一死戰!”

孫權說的這段話,純屬為自己臉上貼金。曹操確實有一份對手黑名單,但這份名單上卻從來沒出現過孫權的名字。一直以來,曹操顧忌的不是孫權,而是孫權的長兄孫策。這從曹操自鳴得意,派人送來恐嚇信就可以看出,他絲毫沒有將孫權放在眼裏。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提升策略”,其目的是為了挽回因先前在諸葛亮麵前表現出懦弱而失去的麵子,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打氣壯膽。

諸葛亮微微頷首。在駁斥他人麵子後,一定要給予對方挽回麵子的機會。這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個法則。諸葛亮心知肚明,因此並不戳破孫權話語中的泡沫,隻是靜靜聽他繼續往下說。

孫權又說道:“我知道,天下英雄,除了劉豫州之外,沒有能與曹操抗衡。隻是豫州剛剛敗於長阪坡,不知道還有沒有能力共抗此難?”

人在恐懼時,往往會產生結伴需求,希望找到誌同道合或者通病相憐的人來一起麵對。孫權這麼說,就是想拉上有著豐富抗曹經驗的劉備一起來對付曹操。但是,他也知道,劉備最近在長阪坡敗得很慘,主力部隊已經被曹操殲滅。而且,剛才諸葛亮自己也說了劉備兵不滿千。孫權雖然有心和劉備聯合,但如果劉備已經喪失了有生力量,那也隻能是空談了。所以,孫權會有此問。

諸葛亮一聽,立即明白了孫權的用意。剛才,他不顧一切地打擊孫權,是為了促使孫權與劉備聯合。現在,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地強化孫權對劉備的信心。

諸葛亮說:“豫州雖然在長阪坡大敗,但戰士生還者也有不少。現在,關羽麾下,有精兵一萬人,劉琦所部,也有一萬多人。”

這是在說劉備實力猶存,以減少孫權的顧慮。但這多少是諸葛亮的粉飾之辭,而且與他此前的言論正好相反。諸葛亮避重就輕,轉而將說服的重點放到了貶低曹操的實力上。

諸葛亮說:“曹操之眾,遠來疲敝。此前為了追擊劉豫州,鐵甲輕騎一日一夜,竟然急行了三百餘裏。這就是古語所說的‘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這正是兵法之大忌,必定折損統軍之主將。況且,曹操之兵,多為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水軍,雖然歸附了曹操,但也是迫於形勢,而非心悅誠服。這樣算來,曹操軍馬雖多,卻不足為懼。將軍您如果能夠任命一員猛將,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協,齊心合力,一定能夠擊敗曹操!曹操一敗,隻能北還。這樣,吳地可保,荊州可得,將軍您還有什麼好顧慮的呢?”

落水的人,隻要看到稻草,哪裏還會考慮長遠,當然是先顧眼前。諸葛亮的這番話虛虛實實,裏麵埋了不少利益伏筆,孫權到底是年紀輕,經曆太少,竟然毫無覺察,完完全全地予以接納。

諸葛亮描述的美好藍圖讓孫權興奮不已,一連幾天來的心靈霧霾一掃而空。他奮然說道:“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頓開。我意已決,即日起兵,與劉豫州共滅曹操!”

說完,孫權當即讓魯肅傳令,遍告文武百官。

心理感悟:有時候,憤怒是一種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憤怒法則當一個人在不利的境地下表現出憤怒時,人們往往傾向於認為他擁有權力或者更有能力。

自我提升策略通過炫示自己的社會地位或成就,來構築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高大形象。

結伴需求人們在預期到恐懼或痛苦即將來臨時,傾向於尋找誌同道合或同病相憐的夥伴來共同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