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貴人不是別人,竟然是大魏皇帝曹丕!
曹丕不是說好的兩不相助,隻是坐山觀虎鬥的嗎?怎麼會來趕來“援救”劉備的呢?
這還要回頭說起。
夷陵之戰前,曹丕被孫權的大表忠心而蠱惑,情緒亢奮,不聽劉曄的高見,非要分封孫權為吳王。後來,曹丕漸漸冷靜後,反思自己的行為,隱隱覺得孫權雖然已經明確上表稱臣,但自己對他幾乎毫無控製力。這讓曹丕非常煩惱。曹丕苦思冥想,竟然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盛行的“人質製度”。那個時代,一國往往將太子或世子當作人質,送往另一國,以表忠誠。
曹丕於是下令讓孫權將他的長子孫登送往魏都洛陽。他的父親曹操當年也打過這個主意,但孫權始終置之不理。孫權對曹丕折節屈膝,本來就是虛與委蛇之舉。他可以在身份地位上吃虧,可以在特產進貢上吃虧,但絕不肯在關鍵環節上受製於曹丕。所以,孫權還是像對付曹操一樣,耍了很多花招,答應得很好,但就是不予落實。
曹丕見孫權始終不肯將長子孫登送來洛陽,這才知道自己被孫權給耍了。曹丕顧惜麵子,不肯明著承認自己的失策,但心中早已對孫權起了報複之念。
當劉備與陸遜相持之際,魏國的細作將劉備的安營情形彙報給曹丕後,曹丕做出了和諸葛亮完全一樣的判斷——劉備必敗無疑。
此後,陸遜果然火燒連營,劉備慘敗而逃。曹丕立即決定,趁著東吳主力追擊劉備,後方空虛,趁機對東吳發起攻擊。他自以為這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妙招,必見奇效。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理解劉曄的頂級智慧。如果真的按照劉曄的想法,曹丕這個時候根本不應該去攻擊孫權,而是要趁火打劫去抄劉備的後路,先將劉備殲滅,再來對付剩下的東吳。
但曹丕確實是個缺乏自控,感情用事的人。他對孫權心懷怨恨,自然就想先報複孫權了。曹丕決定讓曹仁、曹休、曹真三人,分頭引三路大軍攻吳。
劉曄一看,曹丕又開始感情用事了,急忙出來勸諫。劉曄說:“現在陸遜剛剛擊敗劉備,東吳上下齊心,士氣正旺,陛下此時興兵討伐,恐怕難以成功。”
曹丕頓時納悶了:“以前不就是你勸我討伐東吳的嗎?怎麼現在反倒來阻攔我了呢?”
劉曄說:“陛下,現在情勢不同了。當初東吳屢屢敗於劉備,士氣低落,是可以攻打的。而現在東吳大獲全勝,銳氣百倍,再去攻打,我們靠什麼取勝呢?”
曹丕怎麼肯接受自己再度失策?當然是堅持己見了。但是,他的這一次出兵,無形中就充當了劉備的大救星。
白帝城不過是個彈丸之地,劉備即便負隅頑抗,終究難敵陸遜大軍圍攻。但是曹兵一出,陸遜擔心國內空虛,根本動搖,隻好下令退兵。
陸遜雖然沒能將劉備擒獲,但經此一戰後,原來的無名小卒,已經名動天下,成為誰也不敢小視的英雄。
當然,陸遜的成功,離不開孫權對他的放手任用。而夷陵大戰的勝利,也讓孫權欣喜若狂。這一次大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天下的形勢。在這三大戰役中,曹操贏了一場,輸了一場,勝負抵消,得分為零。劉備和孫權一起贏了赤壁大戰,雙方算是各贏半場。但劉備又輸了夷陵大戰,得分為負。唯有孫權一人淨勝一場半,在三個人中獨占鼇頭。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稱頌孫權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但實際上,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敗在了後起之秀孫權手上。
當曹操劉備縱橫天下的時候,孫權還隻是個黃口孺子。當曹操劉備對東吳發起攻擊的時候,孫權也曾惶恐不安,由於動搖。但最終,卻是孫權笑到了最後。
孫權既感念上天對自己的百般眷顧,也對自己的雄才偉略有了百倍自信。當他得知曹丕分遣三路大軍攻打東吳時,雖然對曹丕這麼快就翻臉有點意外,但卻絲毫沒有慌亂。一方麵,劉備已經被陸遜趕到白帝城苟延殘喘了,已經對東吳毫無威脅。另一方麵,孫權一直認為曹丕不過是個紈絝子弟,隻會舞文弄墨,縱酒作賦,其能力才略連他的父親曹操的萬分之一都趕不上。這樣的一個人,怕他何來?
心理感悟: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是死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