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孫權這麼說,血性將軍徐盛忍不住站了出來,應聲答道:“大王,為什麼這麼看不起群臣呢?我雖不才,願意率領一軍,以抗擊魏兵。如果曹丕敢橫渡大江,我就親手將他擒獲,獻給陛下!”
孫權被徐盛的勇氣所感,當即任命他為安東將軍,總鎮都督建業、南徐兩處兵馬。
徐盛勇則勇矣,但卻遠不如陸遜聰明。當初陸遜受命之際,先小人後君子,醜話說在前麵,一定要孫權登壇拜將,親授尚方寶劍。唯其如此,無名小輩陸遜才彈壓得住一幫老臣宿將。但徐盛絲毫並未從陸遜的成功經驗中汲取精華,領命之後,立即上任。殊不知,他的身份地位雖然比發跡之前的陸遜要強一些,但同樣缺乏足夠的權威份量。
徐盛召集諸將,要求多置器械,多設旌旗,以守護長江北岸。諸將一一允諾。但卻有一個刺頭出來挑戰徐盛的權威。
這個刺頭就是孫權的侄孫孫韶。孫韶雖然年輕,但極有膽氣,頗有當日小霸王孫策之風。孫韶原本姓俞,他的伯父俞河,因為深得孫策喜愛而被賜“孫”姓,歸入孫氏宗族。孫河當日在丹陽事件中被叛將媯覽、戴員所殺後,孫權就將孫河的部屬劃歸孫韶統領。孫韶先後擔任承烈校尉、廣陵太守等職。孫權受封吳王後,孫韶又被升任為揚威將軍,封建德侯。
可見,孫韶雖然年紀比徐盛小,但他的資曆(揚威將軍、建德侯)卻要比徐盛老。徐盛要求諸將加強防守,與孫韶欲逞血氣之勇的初衷正好相反。
孫韶立即質疑徐盛:“大王對你委以重任,你為什麼不早發軍馬渡江,在淮南之地迎敵?如果等到曹兵過江,恐怕我們就很難抵抗了!”
孫韶對徐盛的指責其實很站不住腳。徐盛並不是懦弱無用之人。當初曹丕派邢貞到江東冊封孫權為吳王時,徐盛以頭搶地,恨聲連連,責怪自己不能幫助主公建功立業,讓孫權蒙受被他人冊封的恥辱。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徐盛不但對孫權忠心耿耿,而且也是個是忠勇激憤之人。
徐盛之所以保守謹慎,是因為第一次身擔重任,不敢魯莽行事。這也是人之常情。
徐盛耐心地對孫韶解釋道:“曹軍勢大,又有名將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等到他們的戰船都會集在長江北岸,我自有破敵之策。”
但孫韶卻根本不聽徐盛的解釋,也不願服從徐盛的調度,說:“我手下自有三千軍馬,我也很熟悉廣陵的地形,我願意渡江去和曹丕決一死戰!如果不能取勝,可將我斬首!”
孫韶的想法與徐盛的本意不符,徐盛否決了他的想法。孫韶堅持要去。徐盛不得已,怒道:“你不聽我將令,我怎麼能節製諸將?”下令將孫韶推出斬首!
孫韶不服徐盛,就是因為徐盛的權威未立。再追究到根子上,那就是孫權的問題了。孫權連續在對劉對曹的作戰中取勝,不免起了輕忽之念。這一次他任命徐盛總督建業南徐兵馬,多少有些漫不經心。
孫權聞報得知徐盛要斬孫韶,急忙親自趕至軍營。徐盛其實還是留了一個心眼的,沒有催促立即行刑。否則,等到孫權得信後再趕來,孫韶就是有十個腦袋,也被砍掉了。徐盛並不是真的要殺孫韶,自折大將,而是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此嚴肅軍紀,樹立權威。
孫權到來後,為孫韶求情。
徐盛說:“大王任命我為都督,領兵抗魏。揚威將軍孫韶不遵軍紀,違令當斬,大王為什麼要赦免他?”
孫權微感赧顏,說:“孫韶倚仗血氣之勇,誤犯軍令,還請寬恕。”
徐盛心想:“孫韶恐怕不是倚仗血氣之勇,而是倚仗與您的宗室之親吧。”
徐盛知道,如果今天輕易放了孫韶,自己的這個都督恐怕就當不下去了。於是,徐盛毫不退讓,堅定地對孫權說:“軍中法度不是我設立的,也不是大王設立的,如果因為關係好就能隨便赦免,因為關係不好就能隨便殺戮,公論何在?”
孫權一時語塞,但他親自出麵求情,被徐盛駁回,麵子何在?所以,“公論何在”並不是孫權當前的第一急需,他還是要繼續為孫韶求情。
這其實又釋放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當一個身處金字塔尖的權威人物,把自己的麵子看得比公論還重要的時候,往往意味著組織災難的開始……
……
心理感悟:人生的大潰敗,都是從小處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