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海洋工程與海港45(2 / 3)

建造凡爾納海底酒店的另一個目的,如酒店的另一位老板約克海洋學家所說:“我們開設這家酒店的目的是讓世人知道,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安家落戶海底是完全可能的。”

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同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等佛教名山齊名,它是佛教聖地,獨具特色。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如翡翠鑲嵌在東海萬頃波濤之中。該島呈狹長形,南北長約6.9千米,東西寬4.3千米,麵積12.6平方千米。普陀山地勢西北高峻,東南低平,有山16座,峰18頂,最高峰為島北的佛頂山,海拔291.3米。全島山姿秀麗,海岸曲折,多礁石沙灘,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濕潤多雨,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海天佛國”馳名中外。

普陀山在唐朝以前稱梅岑山,因東漢成帝時煉丹家梅福隱修於此而得名。曆代封建帝王大力倡導佛教,至唐更趨昌盛。相傳公元9世紀中葉,有大竺(今印度)僧人來山,並得梵名:Potalaka,音譯補陀邏迦。漢語的意思是“小白花”。又因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稱東海為“南海”,所以又稱南海普陀山。隨著“普陀山”名稱的確定和佛教的日益發展,島上諸景點的名稱都與佛教和觀音菩薩有關。

善財礁,在普陀山紫竹林東約300米處。據清康熙《定海縣誌》記載:“善財礁在潮音洞前海中……以此山為善財南巡地,故以為名。”新羅礁,在普陀山觀音跳東約50米,俗稱觀音跳。相傳觀音大士從洛迦山跳到普陀山來,正好腳落此礁。洛迦山,距普陀山約5千米,被稱為觀音大士來普陀山前修行之地。山上有“水晶洞”,相傳為大士靈現之地。正趣峰之名出自佛經中正趣菩薩,說他從他方來,曾在此示現說法。從短姑道頭到前寺中間,有一座正趣亭,亭名來自正趣峰。

普陀山還有為數不少體現山海奇觀自然風貌的地名。

普陀山整個島形似“龍”,故島上有不少帶“龍”字的地名,其中以伏龍山為著。伏龍山又名龍頭山,在普陀山最北端,與茶山相接,蜿蜒如“遊龍出海”。

飛沙嶴古時是介於青鼓山和佛頂山之間的淺海。明初時船隻還可以在此避風,後因飛沙日積成丘阜,加之普陀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殼上升,形成了東西長1.5千米的大沙丘,沙子隨風吹遷,故稱作飛沙嶴。

被稱為普陀山12景之一的“兩洞潮音”的潮音洞和梵音洞,都是在海浪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海蝕洞穴。潮音洞為一縱深20多米的岩隙洞穴,因海浪不斷衝擊洞內,不斷發出悶雷般的聲音而得名。梵音洞則別具一格,兩岩陡峭成洞,洞內曲折通海,潮水湧入洞中,如雷震耳,蔚為奇觀。至於洞名梵音,則從佛經來,佛經上說:“梵音,海潮音也。”

普陀山石千姿百態,都是大自然雕琢而成。著名的磐陀石,底尖麵廣,擱在一塊巨石上,觀之若墜,但千百年來巍然兀立,穩如磐陀,故稱“磐陀石”。又如“雲扶石”疊在刻有“海天佛國”的巨岩之上,白霧繚繞,時隱時現,欲墜欲扶,故人冠以“雲扶”。

島東部海岸以千步金沙著稱的千步沙和已開辟為海濱浴場的百步沙,由於兩者位於三個岬角之間,千步沙規模較大,故名之;百步沙隻有千步沙長度的1/5,因長度隻有百步左右,故名之。千步沙與百步沙中隻隔一個小的岬角,它們都是由於海相沉積形成的地貌。每當海潮拍岸,其聲如排排響雷,潮水來如奔馬;退如卷簾,瞬息萬變,氣象萬千。沙灘坦闊,燦燦如金,柔軟似棉,有“黃如金屑如苔”之說,有“南方北戴河”、“東方夏威夷”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