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傳說和神話是構成普陀山一些地名的另一特色。
“仙人井”在幾寶嶺下,得名於東晉時葛洪到此用井水煉丹,民間稱他為“仙翁”,所以這裏稱為“仙人井”。
“南天門”在南山上與普陀山“環龍橋”相連。過橋不遠,拾級而上,有兩塊巨石對峙,宛若門闕,故稱作“南天門”。門前是浩瀚的大海,傳說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曾在這裏打敗天兵天將,迫使托塔天王倉皇逃走。
“劍劈山”在佛頂山慧濟寺附近,是一巨石,中間裂開,酷似用劍劈成,傳說這就是《西遊記》中的楊戩怒劈“混天石”的故地。
海天佛國普陀山,在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中,形成的曆史最短,但知名度最高。
普陀山是供奉女觀音的佛教聖地,體現了大慈大悲的溫柔心腸,“能普度眾生,到極樂世界”,富於人情味。在日本、東南亞佛教界及華僑華人中有深遠的影響和吸引力,遊客長年不斷,盛況空前。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位於靈鷲峰麓,是全島的核心,是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刹,也是全島風景區的中心點,建於宋神宗元豐三年,重建於清康熙年間。寺內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大殿宏偉。寺前有禦碑早,亭內有清雍正皇帝所書玉碑一塊,上載普陀山曆史。碑旁有海印池——觀音菩薩腳踏蓮花的蓮花池。池中有八角亭,東有永壽橋,西有瑤池橋;寺東南有5層的多寶塔,為元代所建,四周古樟蔽天,它們交相輝映,使水、橋、塔、林、寺融為一體。
法雨寺位於光照峰,又稱後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它前身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西蜀僧大智創建的海潮庵。萬曆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增建殿宇,並得朝廷敕賜“護國鎮海禪寺”匾額和龍藏佛經。康熙二十八年,當朝賜帑與前寺同修;三十八年禦賜“天花法雨”匾額,改名法雨禪寺;雍正九年又進行大規模擴建,在建築規模和華麗程度上,都足以與前寺媲美。整個寺院依山起勢,層層升高,第一重為天王殿,第二重為玉佛殿,第三重為大圓通殿,第四重為殿宇五間的禦碑亭,第五重為高大的雄寶殿,第六重是全寺最高處的藏經樓;樓後是形如屏風的錦屏山峰,整個法雨寺入山門而上,恍惚步入天宮。置身於此,身心被宏偉的氣勢所陶醉,濤聲、禪聲……神遊其中,滿眼佳景。
慧濟寺是普陀山第三大寺,位於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的凹地,樹木茂盛;走近後方見殿角露出樹梢,非常幽深,有四殿七宮六樓,布局因山製宜,別具一格;大雄寶殿、藏經樓和大悲閣同在一條平行線上。
上述普陀山三大寺廟,成掎角之勢,高低錯落。每逢廟會,這裏更是人流如織,香煙繚繞,人們縱情遊覽,並拜神祈福。
普陀山景色秀麗,寺廟眾多,它的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觀使這裏名揚中外。
難怪普陀封素有“普陀山有寶皆寺,有人皆僧”之說。即使普陀山上的石頭,也似乎個個向佛,塊塊聽經。崔樹森《“海天佛國”普陀山》介紹“二龜聽法石”說:“著名的‘二龜聽法石’,由花崗岩風化、海蝕而成,酷如龜狀:一隻蹲伏岩頂,回首觀望;一隻昂首延頸,緣石而上,筋膜畢露,真乃鬼斧神雕、惟妙惟肖。據傳二石是當年東海、西海的兩龜丞相,因常常偷聽觀音說法不肯回海,後經觀音點化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