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想發展興趣,先打好基礎(1 / 1)

興趣與成功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人一旦對某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會為之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最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就。同樣,一個學生一旦對某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智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興趣能使你不覺得苦,也忘記了累。

徐悲鴻的父親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鄉村畫師。6歲的時候,徐悲鴻開始跟著父親讀書識字。同時,他也非常想學畫畫。見父親不打算教自己,徐悲鴻就琢磨著要畫出一幅好畫打動父親。他覺得隻要父親認可他的作品,就會答應教他畫畫。

有一次,父親給徐悲鴻講述了《卞莊子刺虎》的故事。故事中,勇士卞莊子一人立下了殺死兩隻老虎的功勞。徐悲鴻一邊聽故事,一邊想象老虎的樣子,並試圖把老虎畫下來。事後,徐悲鴻請人畫了一隻老虎。然後,他又照著樣子,細細地描畫了一遍。

畫完後,徐悲鴻高高興興地把“大作”拿給父親看。沒想到父親看後,竟笑著問他:“你畫的是什麼呀?”當時,徐悲鴻還很得意,回答說:“是老虎呀!”父親聽後,驚訝地瞪大眼睛,說:“這哪裏是老虎,我看分明就是一隻狗嘛!”父親的話像一盆冷水,說得徐悲鴻心都涼了。

這時,父親不失時機地說:“孩子,想畫出好的作品是必須親眼去觀察的。你沒有見過真虎,怎麼可能畫出生動逼真的虎呢?”

見徐悲鴻低下了頭,父親繼續說:“繪畫需要有紮實的文化根基,從小多積累文化知識,長大後才能畫出真正的好作品。你現在還小,應該先把書讀好。我之所以不急於教你畫畫,就是希望你現在能勤奮讀書。等文化根基紮穩了,再學繪畫才能事半功倍呀!”

徐悲鴻終於領悟到了父親的一片苦心,並發奮勤學苦讀。幾年後,父親覺得時機成熟了,才開始指導他學習臨摹。

父親曾對徐悲鴻說:“優秀的繪畫作品都是生活的濃縮與再現。想畫出好畫,你就必須立足生活,多多觀察社會,體味人生。”就這樣,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徐悲鴻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努力學習不僅包括學習時的態度,也包括學習專業知識時注意的深度和廣度,還包括廣泛涉獵教科書以外的知識。一個對學習滿懷興趣的學生,能夠自覺地去學習他想要的知識,並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

小秘密

有的同學學不好某學科恰恰就是因為缺乏興趣,一學習就感到厭倦。還有的學生以犧牲別的學科為代價來發展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科,這就是常說的偏科。這些都是不良的傾向。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作為打基礎的小學階段,要在保證各門學科學習質量的前提下,來發展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科,這樣,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才可能真正地發展起來。要知道各學科之間是有內在聯係的,沒有其他學科做基礎,特長愛好的發展就會受到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