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動筆墨不看書(1 / 1)

寫文章的目的是用文字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感情,寫好作文有一定的方法,但又不能太在意方法。就像廚師做菜,他不會隻注重色彩與調味,更不會本末倒置,顧此失彼,破壞了原料的特色,使食物失去原味。同樣的,我們寫一篇文章,也不可因過度注重技巧的運用,而掩蓋了原本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許多中國古代名人都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好習慣。他們在讀書過程中,習慣性地把看讀物的收獲、感想或者對讀物內容的意見、見解、補充、評價和質疑等隨手記錄下來,這種記錄被稱為讀書筆記。

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寫讀書筆記不受所讀書的限製,可以把聯想到的所聞即錄,所見即記,有感即發,不拘形式,也是一種片斷性練筆方法。

禹強讀小學的時候,最怕寫文章,費了好大勁,寫出來的作文,老師總是說內容空洞,詞彙貧乏。她心裏非常著急。

她的爺爺徐特立知道以後,對她說:“禹強,要想寫好文章,就要多讀多寫。多讀,就要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這樣既可以擴大知識麵,增長見識,又可以學習別人寫文章的經驗。多寫,就是要練習自己的筆頭,肯於刻苦實踐。”

於是,禹強就下工夫多讀。無論是報紙、雜誌、小說,還是短篇、中篇、長篇,隻要能找到的,都拿來讀。可是,提起筆來寫作文,進步卻不大。徐老看到孫女這種學習方法,搖著頭對她說:“你讀書的方法不對,讀書應該慢慢地讀,一邊讀,一邊動腦筋想一想:這本書講了哪些道理,是怎樣講清楚這些道理的;書上有哪些好的語言、好的描寫,也要想一想。嚴格地說:有些好的段落,光讀光想還不夠,你們小孩子要能夠背誦才行。另外,還要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做摘抄,記提要,也要寫心得,記體會,這就是我常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

從那以後,禹強看書的時候,身邊總帶著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一邊想一邊記。而且,又勤練習寫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績果然提高了。

在讀完一本書或者是一篇文章後,把書中、文中的相關材料摘抄下來,以表明自己讀書後的心得、體會或者是感想、質疑。讀書筆記不僅內容靈活,而且形式多樣。讀書筆記可多可少,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你既可以對全書的內容發表感想,又可以考證或注釋名篇佳句。

寫讀書筆記貴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評論。摘抄雖然也是一種方法,但若能加入自己的評論,就說明你能領悟文章的意義,善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提高你的寫作水平,會有更大的幫助。

小秘密

寫讀書筆記要選準目標,定向積累,最好結合自己的主攻方向,養成習慣,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線,十年織成緞”。小朋友們要經常翻閱複習自己寫過的讀書筆記,“溫故而知新”,還要善於運用、舉一反三、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