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探索植物世界2(1 / 3)

渾身是寶的“怕癢樹”——紫薇

紫薇屬幹屈菜科,人們俗稱它“怕癢樹”,是樹木中一種奇特的樹種。紫薇為花葉喬木,又名無皮樹、滿堂紅、百日紅。由於花期特長,7月至10月花開不斷,故名百日紅。

宋代詩人楊萬裏詩讚頌:“似癡如醉麗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寫過:“紫薇花最久,爛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續放枝。”

北方人叫紫薇樹為“猴刺脫”,是說樹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它的可貴之處是無樹皮。物以稀為貴,世界上千樹萬木之中有幾種是無皮的?年輕的紫薇樹幹,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脫落,表皮脫落以後,樹幹顯得新鮮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樹,樹身不複生表皮,筋脈挺露,瑩滑光潔。

紫薇樹長大以後,樹幹外皮落下,光滑無皮。如果人們輕輕撫摸一下,立即會枝搖葉動,渾身顫抖,甚至會發出微弱的“咯咯”響動聲。這就是它“伯癢”的一種全身反應,實是令人稱奇。

紫薇屬共有4個種,有赤薇、銀薇、翠薇等。以花瓣藍色的翠薇最佳,為圓錐花序,著生新枝頂端,長達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皺襞,似一輪盤。花開滿樹,豔麗如霞,故又稱滿堂紅。結果為蒴果,狀如大豆,內有種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產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華南、西北、華北也有栽培,它的適應性很強。

紫薇耐旱、怕澇,喜溫暖潮潤,喜光,喜肥,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氮氣的抗性強,能吸入有害氣體。據測定,每千克葉能吸硫10克而生長良好。紫薇又能吸滯粉塵,在水泥廠內距汙染源200~250米處,每平方米葉片可吸滯粉塵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礦綠化最理想的樹種,也可作盆景。

紫薇還具有藥物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論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經、止痛、消腫、解毒作用。種子可製農藥,有驅殺害蟲的功效。葉治白痢、花治產後血崩不止、小兒爛頭胎毒,根治癰腫瘡毒,可謂渾身是寶。

多肉多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形態變化無窮,千姿百態,有圓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長條條,有的軟乎乎,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狀呢?

這是因為仙人掌原產南美和墨西哥,由於長期生長在幹旱沙漠環境裏,為了適應這種生存環境,多肉多刺的形狀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減少蒸騰和貯藏水分。

通常,植物生長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於蒸騰作用,葉子是主要蒸騰部位,大部分水分從這裏跑掉。據統計,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約有99克從植物體裏跑掉,隻有1克保持在體內。

在幹旱環境裏,水分來之不易,為對付酷旱,仙人掌幹脆堵住水分的去路,葉子退化了,有的甚至變成針狀或刺狀(一般把它看作變態葉),從根本上減少蒸騰麵,緊縮水分開支。

有人做過實驗,把同樣高的蘋果樹和仙人掌種在一起,在夏天裏觀察它們一天的失水量,結果是蘋果樹10~20公斤,而仙人掌卻隻有20克,相差上千倍。

仙人掌一方麵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騰,一方麵卻大量貯水。仙人掌的莖幹變得肉質多漿,根部也深入沙漠裏。這種肉質莖能夠貯存大量水分,因為這種肉質莖含有許多膠狀物,它的吸水力很強,但水分要想散逸卻很困難。仙人掌正是以它體態的這些變化來適應幹旱氣候,才得以繁殖生存的。

總之,仙人掌的多肉多刺性狀的作用就是為了減少水分蒸騰和貯藏水分,是它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

酷似人形的人參、何首烏

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別名有:神草、地精、天狗、孩兒參、人銜、黃參等。由於它的根部類似人形,人們便把它稱為“人參”。人參通常以根入藥。

在我國古代神話裏,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接受“日精月華”,時間久了都會成“精”,具人形,通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參精”的說法,並且認為食用之後會長生不老、成仙等等。

不過,也有少數的人參卻真有人的樣子。新鮮人參皮色黃潤、細嫩,與人的皮膚就有點像了,如果在主根兩側對稱地長有兩根側根,而主根又在不遠處分叉,那麼有“胳膊”有“腿”,更像人形了。

看來民間的傳說,以及把有些生長時間久的人參稱為“人參精”的說法,也是有一定客觀根據的。

不過,在中草藥家族中,要說像人形,應當首推何首烏,因此也就有了“何首烏精”之類的說法。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縣采掘了兩株酷似孩童的何首烏塊根,而且這兩株何首烏外形極像一對男女。這對“童男玉女”身高20厘米,體重各為400克。當地人傳說這是千載難逢的“何首烏精”,說什麼《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就是服食了這種藥而成仙的。

1993年8月,福建省壽寧縣也發現了一對何首烏塊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別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均長著不少小絨毛似的須根,人們稱奇說怪。

1994年12月,福建省武平縣也發現了一對“夫妻”何首烏。

何首烏外形長得像人形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傳說,純係無稽之談。然而,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嚴肅的問題擺在科學家的麵前:為什麼不少何首烏長得像人,而且多為“一男一女”?

對此,簡單地用“巧合”的說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這確是一個千古之謎,還有待於科學家從更深的層次加以探索。

藥用價值極高的鳳仙花

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兒花、金鳳花,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及東南亞,是民間廣泛栽培的花卉之一。

鳳仙花莖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莖肥厚多汁而光滑,節部膨大,呈綠色或深褐色。莖色與花色相關。葉互生,狹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

初夏至秋末,花朵開謝相續,花多側重,花梗短,單生或簇生於葉腋,花色呈粉紅、朱紅、淡黃、紫、白及複色,花型有單瓣、薔薇重瓣、茶花重瓣。尤其白瓣上灑有紅點的,則為鳳仙花中的珍品。

花盛開時,如《花鏡》所雲:“花形宛如飛鳳,頭翅尾足俱全,故名金鳳。”其風姿清麗,花朵紛繁,令人叫絕。多植庭院或盆中供觀賞,尤為女兒輩喜歡。

鳳仙花性溫味甘微苦,開花期間采收,揀去雜質晾幹,以紅、白二色為良,活血調經,消腫止痛,祛風解毒,對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

鳳仙花性喜熱畏寒,適應性強,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藥,花主治蛇傷、腰肋引痛;根和葉能散血通經。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鳳仙花,“活血消積”,“治蛇傷,又治腰脅引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鳳仙花還含各種花色苷,對許蘭氏黃癬菌、綠膿杆菌、痢疾杆菌等各種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至於鳳仙花的果實成熟時,稍有震顫,果瓣則自裂急向內卷如拳,將種子向四處彈射落下。倘若觸及蛇身則潰爛。毒蛇見之害怕,故牆隙屋隅種植鳳仙花,可避蛇患。

事實上,在清代《鳳仙譜》中記載我國的鳳仙花就達兩百多個品種。鳳仙花的花色多得令人咋舌,這小小的花兒怎麼長出了那麼多種顏色呢?我們除了對神秘的大自然嘖嘖稱奇外,還沒有揭開其中的奧妙。

目前,關於鳳仙花的花期、花色、藥用價值等,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古怪的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冬季真菌寄生於蟲草蛾幼蟲體內,到了夏季發育而成。

從外形上看,冬蟲夏草蟲體呈金黃色、淡黃色或黃棕色,又因價格昂貴而有“黃金草”之稱。因其藥用價值高,功效好,在國內外被視為珍品,市場需求量大,但因其天然資源量稀少,故價格十分昂貴。

冬蟲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國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專業人士根據產地的不同又分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產自青海、西藏的統稱為藏冬蟲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