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探索動物王國1(1 / 3)

神龍架動物王國

地處鄂西的神農架不僅多奇景,出產的動物也別具特色,這裏擁有大量白色動物和紅色動物,還有一些連專家也叫不上名字的怪異動物,這些動物為科學界設置了一個個難解之謎。

第一,白色動物之謎。

神農架裏的白色動物之多,堪稱世界森林之首。人們已經在這裏發現了白熊、白蛇、白金絲猴、白鬆鼠等20多種白色奇異動物。這些動物在其他地方並不是白色的,可是到了這裏就都變成白色了。

部分專家認為,白色動物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白化,發生病變的原因與神農架裏特殊的地質、水貌?、氣候與環境有關。至於具體是怎麼發生這種病變的,專家們也沒有找到答案。

第二,紅色動物之謎

神農架裏還生活著大量的紅色動物。這裏盛產金絲猴,據說共有2000多隻。目前已經被發現的紅色動物還有紅毛飛鼠、紅毛馬、紅色蝙蝠、紅色青蛙、紅蛇等10多種。這些動物不僅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而且更值得我們去做一些科學的研究。

第三,怪獸之謎(後有專門章節涉及)。

第四,怪蛇之謎。

20世紀70年代,一考察員發現了一件離奇的怪事。一天,他在神農架森林中發現一條蛇靜靜地趴在一塊石頭上。他折了根樹枝去捅了那“蛇”一下,結果那“蛇”?立刻變成許多小蟲子,足有好幾百條,滿滿地爬在石塊上。可過了一會兒,這些小蟲竟慢慢地合攏在一起,重新組成一條蛇,然後慢慢地爬走了。

後來,該考察員又和同事一起發現,有一條蛇,突然“摔斷”了,分成了四五節,但隨後這幾節都向一處靠攏,重新組合,居然又成為一條活靈活現的蛇,並飛快地鑽入草叢中,頗為恐怖。

專家稱,這種動物是蛇,可又像蟲,具有神奇的分解組合能力,分解後成蟲,組合後又成為蛇,很可能是一種未被人們所認識的動物。

特殊信號——動物語言

動物之間是怎樣進行聯絡的?它們是以什麼作為聯絡的信號呢?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已了解了一些動物的幾種聯絡方式。

有些動物會發音,它們以聲音作為自己的語言。

馬嘶、虎嘯、狼嚎、獅吼、猿啼、犬吠,都是獸類的語言。在休息或睡眠的猴群,聽到在樹下放哨的猴發出的聲音,就會馬上跑得無影無蹤。

有些動物是以氣味語言進行聯絡的。

如被人抓住的老鼠會撒出尿來,如果你以為這是老鼠被嚇得“屁滾尿流”,那就錯了。其實這是老鼠向夥伴發出的信號:此地危險,盡快逃離!

有些動物則用色彩語言進行聯絡。

鳥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及昆蟲都有自己的色彩語言。雄孔雀常在春末夏初開屏,以迷人的尾羽向雌孔雀“求愛”。刺背魚平時身體呈青灰色,在交配前,雄魚腹部出現紅色,以警告別的雄魚,趕快回避;當它追求雌魚時,則腹部泛紅,背呈藍色,煞是好看;交配、產卵和魚卵孵化後,腹部又呈現紅色,體色又恢複為青灰色。

有些動物以動作作為聯絡信號,它們有一套自己的語言。

有一種黇鹿,它的尾巴裏麵是白色的,當尾巴豎起來的時候,肛門的白色區域顯得更大。它的尾巴每一動作,都是向別的鹿表示一種特殊的信號。例如平安無事時,尾巴就垂下不動;表示警戒時,尾巴半抬起來;有危險時,尾巴就完全豎起來。

蝙蝠、海豚等卻是用超聲波進行聯係,它們有自己的超聲語言。

螢火蟲還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閃光語言。

動物的“語言”絕不止以上介紹的幾種,肯定還有其他的語言形式。應該說,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人類對動物語言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的未知世界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動物尾巴的妙用

動物身後大都長有一條尾巴。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尾巴可有可無。實際上,動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會給它們生活帶來麻煩。動物的尾巴形狀萬千,妙用無窮。下麵就談談動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遊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魚池旁,你可以看到魚的遊泳動作:倏忽遠逝,或驟然停遊,或跳躍騰空,或返身轉向……真是遊姿多變,十分自在。魚兒究竟靠什麼遊泳呢?根據科學家試驗證明,魚兒是靠鰭來運動的。如果斷其胸鰭,魚就前沉;若把背鰭切除,魚便後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鰭)割去,魚就失去方向,不能前進。這一試驗證明,尾巴才是主要推進魚體和使魚兒轉向的器官。

魚在水裏靠尾巴的左右擺動,對身體周圍的水施以壓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進。根據魚在水中搖尾前進的原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仿造出船櫓。魚的尾巴不能起航的作用,在遊泳時能夠控製方向。據說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觀察到魚兒在水裏是用尾巴拐彎的,他們經過反複實踐之後,終於發明了船舵。從此,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船隻也能似魚兒一樣地運行自如了。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鴨嘴獸,雖然屬於哺乳動物,卻同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它的四肢健壯,向外延伸,腹部著地,匍匐前進,很像爬行動物。同時,它的嘴巴形狀很像鴨子,故名鴨嘴獸。鴨嘴獸的前後肢的各趾間有蹼,遊泳時起“槳”的作用;其尾巴扁平而寬闊,幾乎為體寬的三分之二,遊泳時當“舵”用。所以它不愧為“遊泳能手”。

此外,鯨類和海牛類尾末都有一個寬大的水平尾鰭,這既是它們的有力推進器,又是它們極妙的升降舵。

尾巴是飛行舵

鳥兒是靠翅膀在空中飛行的。鳥兒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綜骨,藏在體內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鳥兒尾巴上,叢生著又長又寬的羽毛,這些羽毛展開時好似扇子,能夠靈活轉動,便於掌握飛行方向,所以鳥尾在飛行時起到舵的作用。

在人們的概念裏:鳥兒是在天空飛的,魚兒是在水裏遊的。但是,我國南海和東海有一種飛魚卻能躍出水麵,作短暫的滑翔飛行。飛魚在出水以前,先在水表麵下迅速遊泳,當它快要接近海麵時,就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領先強有力的尾部急劇擺動,產生一股推力,使魚體破水向上。一出水麵,飛魚就立即張開胸鰭,迎著海麵上的氣流而滑翔飛行。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要重新起飛,它就利用全身還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躍出水麵。

另外,爬行動物中的飛蜥,哺乳動物中的飛鼠和鼯鼠等,它們在空中滑翔飛行時,靠尾巴平衡身體和控製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亞的袋鼠與非洲的長頸鹿享有同等聲譽,並成為澳大利亞的一種象征。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跳躍的袋鼠。袋鼠的種類很多,其中紅大袋鼠與人差不多高,後肢極為強大,約為前肢的5~6倍長,另有一條粗壯而有力的尾巴,長可達3米。平時,它的前肢不落地麵,常用後肢與尾巴支撐身體,成為一隻“三腳香爐”,以便休息。隻有在吃草時,前肢才落地麵。它不像馬、牛、羊那樣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後肢作跳躍式前進,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遠;跳躍時,尾巴像“秤杆”一樣,維持身體的平衡。我們常見的馬、牛等大型哺乳動物,它們也長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還長著叢生的毛,當它們奔跑時,尾巴高高豎起,也起平衡身體的作用。此外,帶毛的長尾巴,還擔負著驅趕身上蒼蠅、虻和蚊子等害蟲的任務。

貓兒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與尾椎骨相連,在運動時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貓兒從高樓上跌落下來,總是腳先著地,安然無恙,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這全靠尾巴的作用。從電影慢鏡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全過程:當貓兒從空中往下跌落時,它的尾巴伸得筆直,並且不斷地扭動著,直到它覺得尾巴成一條直線,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腳著地。這似乎是貓兒的一個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卻啟發了研究太空人失重問題的專家,解決了他們的大難題。科學家將貓兒落地這一技巧略加改進,讓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狀態下能正確行走。

動物也有“生物鍾”

我國南方海邊有一種蟹,這種蟹的雄性個體長著一隻很大的螯,每當漲潮之前,它總是舉起大螯,不停地揮動,因此,人們稱這種蟹為“招潮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