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潮蟹”有個怪現象:它的顏色一天要變好幾次。白天顏色變深,晚上顏色變淺,黎明時顏色又變深。而且,它們每天顏色變得最深的時間,總是向後推遲50分鍾——這恰恰跟漲潮、落潮時間每天向後推遲50分鍾一樣。
還有,燕子總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飛來;蛇、青蛙總是在蕭條的冬天躲進洞穴冬眠;公雞總是在黎明來臨之際“一展歌喉”;貓、蝙蝠總是在夜幕降臨之後,忙碌起來……
是誰向它們報告了時間?它們怎麼知道潮水的漲落、季節的來臨、黎明的將至……難道它們的身上有一個看不見的鍾表在提醒它們嗎?
的確,在它們身上,有個看不見的“鍾表”,科學家形象地稱它為“生物鍾”。
“生物鍾”與鍾表一樣也是可以“調撥”的,隻是“調撥”的方法是用改變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光照和黑暗的時間比例等。
科學家們還發現各種生物體的“生物鍾”,它們的節奏規律似乎跟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及自轉、月球繞地球公轉等規律很有關係。
例如“招潮蟹”變得顏色最深的時間與潮水漲落相呼應,就是跟月球繞著地球公轉而引起月球對地球海洋的引力不同有關係。
但長久以來,生物鍾的作用機製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科學家們隻知道生物鍾可以控製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動物睡眠和清醒的周期、體內激素分泌、新陳代謝速率、體溫等多種生理行為,但對生物鍾的組成和其通過什麼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一直未能搞清。
尋求了解生物鍾構造的科學家們,近年來找到了與果蠅和真菌等簡單生物的生物鍾有關的基因,但在哺乳動物研究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環境溫度促使動物冬眠
動物的冬眠,一直以來都受到相關科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人們研究動物冬眠,主要是針對熱血動物。動物冬眠隻是動物休眠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動物冬眠一般從當年10月或11月開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間每3天或3星期中斷一次,以便能進食,排泄大小便,這叫休眠周期。
冬眠時,動物體內會發生一係列生理變化。心髒:跳動緩慢,心髒的功能大大降低;肺:呼吸減慢,一次呼吸最長達10分鍾;腎:產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時期又慢慢恢複。隻有蝙蝠例外;腦: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著,中腦代替間腦成為熱調節器的變化中心。
動物的冬眠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內部本能的適應能力越強。首先,外界溫度對動物冬眠有重要影響。當周圍環境溫度在5℃~10℃時,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對於鳥類,一般隻要限製食物或者是讓它饑餓,它就會立即進入昏睡狀態。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條件。如果光線時間減少或昏暗時,動物便很快開始冬眠。
從根本上說,動物要度過冬眠,取決其兩種適應的能力。其一是適應物質變化的全部過程,能在溫度極低下度過來,並能迅速地複蘇。其二是必須有很高的製造熱量能力。一種是抖動肌肉生熱;另一種是通過化學熱調節器發揮作用。
冬眠動物有一種特有的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它從頸部延至脊髓,具有產生熱量、保護動物安全過冬的能力。這一組織在冬天會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時又重新製造出來。
大象的報複心裏
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情感的。既然有情感,當然也會報複。
第一,金絲猴王的複仇。
在重慶動物園裏,曾有一隻金絲猴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抓咬飼養員。有一次,飼養員為了懲罰它,就拿起竹條,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幾下。過了幾天,這位飼養員調走了。半年以後,他回到動物園看望飼養過金絲猴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猴王從人群裏認出了他,想報複又找不到東西,於是就拿下一個糞團,向飼養員的頭上扔去。猴糞弄了他一臉,叫人哭笑不得,金絲猴王卻得意極了。
第二,野生大象的複仇。
在雲南西雙版納,一獵人正瞄準一獵物準備射擊時,突然傳來一聲怒吼。回頭一看,隻見一頭大象正向他走來。這頭大象正是他前幾天沒打中的那頭大象,它這是複仇來了。獵人慌忙調轉槍口向大象射擊,心裏發慌,沒有打中。大象憤怒地向他飛奔過來。獵人轉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絆了個跟頭,手裏的獵槍也扔了出去。大象上去一腳就把獵槍踩斷了,用鼻子卷起來拋得老遠。最後,大象把獵人逼到了山崖邊,然後揚起鼻子,將他卷起來拋了出去,獵人被摔死在懸崖底下。
第三,母象的複仇。
在西雙版納刮風寨,一頭母象帶著一頭小象到河裏洗澡時,被寨子裏的幾個獵人發現了,他們端起獵槍就打。可憐的小象剛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被激怒了。兩天後,這頭母象帶著十幾頭大象複仇來了。象群衝進刮風寨時,寨子裏的青壯年人都到山上幹活去了,留在家裏的老人和孩子隻好四處逃命,大象也不追趕,卻把寨子裏的竹樓拱了個天翻地覆,然後大搖大擺地走進森林。
動物的報複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它們的報複行為又怎麼解釋呢?對此,現在還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研究和探討。
海綿是再生之王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因其身體比較柔軟,所以稱為海綿。它們象泡沫塑料一樣,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稱之為多孔動物。每一個小孔都是它們的“嘴巴”,海水從這些孔洞進入海綿,水在流經海綿體內時給海綿帶來了豐富的食物和氧氣,海綿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也隨水流衝出體外。
使人驚訝的是海綿的再生能力。眾所周知,海參為了禦敵把肚腸吐出之後,不久能重新生出新的肚腸。海星被人撕成碎塊拋入海中後,不久每個碎塊又能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形成若幹個完整的海星。它們的再生本領可算是很強的了。但是海綿的再生本領還要勝過它們一籌。若把海綿切成許許多多的塊,拋入海中,非但不能損傷它們的生命,相反它們中的每一塊都能獨立生活,並逐漸長大形成一個新海綿。這還不算,即使把海綿搗爛過篩,再混合起來,在良好的條件下,隻需幾天的時間就可重新組成小海綿個體。
地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
唐山大地震爆發前,有很多動物表現異常的現象:
成百隻黃鼠狼傾巢而出,大範圍轉移;10多隻黃鼠狼圍著一棵核桃樹打轉,當場被打死5隻;黃鼠狼不停地嚎叫;大老鼠叼著小老鼠跑,小老鼠依次咬著尾巴,排成一串跟著;地震前一兩小時,一農戶家的二三百隻鴿子全部飛出窩;當夜臨震前,有戶人家養的狗,就是不讓主人睡覺,主人睡它就去咬,主人把它打跑後剛躺下,它又進去咬,如此反複直至大地震就發生……
專家學者通過對這些動物異常現象的分析發現,動物有異常表現的區域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譬如,在地震斷裂帶的交叉點、兩端和某些地下通道的出口處,動物的異常表現特別強烈。
其實,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73年,人們就注意到在希臘何卡伊地震前5天,該地區成群的家鼠、黃鼠狼等動物紛紛逃離洞穴,四處流竄。
那麼,地震前動物為什麼會有異常反應呢?
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臨震前,岩石發生劇烈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同時發出聲、光、電、磁和熱等物理現象,而動物具有接受某種信號的感覺器官,於是收到這些異常信號,並作出異常的反應。
既然震前動物會有異常反應,那麼就可以利用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來預報地震。
據記載,1739年,我國寧夏居民曾根據狗狂吠及井水變渾等現象,成功地預報了一次地震。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根據動物異常現象預報地震的實例。
當然,由於天氣變化、季節更替、環境變化、飼養方式不當、體內生理變化以及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動物的異常反應。
因此,利用動物異常表現來預報地震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隻有綜合了各種情況,對動物的異常表現作深入的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較確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