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會絕種嗎
目前,素有“活化石”之稱的大熊貓種群正日益衰落,它們的命運岌岌可危。
大熊貓的棲息地正大麵積向西退縮,且彼此分割,植被單一,一旦遇到竹類開花等天災,它們便無回旋的餘地,饑餓、疾病的襲擾使熊貓的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苟活的幸存者也多因發育不良而導致幼體延緩生長,成體不育。這便是現今大熊貓麵臨的嚴酷現實。
大熊貓種群的自然萎縮必然導致其趨於絕種。這是在國內外科學界流傳的一種悲觀論調。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認為,每一個古生物的小分支,體型都從小到大,達到最大體型後又逐漸縮小,在體型縮小的階段中逐漸趨於絕滅。專家發現,大熊貓的體型在更新世早期很小,為原初種;至更新世中晚期逐漸增大;現代大熊貓的體型比更新世晚期要小一些,表現了大熊貓的體型由小到大,再縮小的發展史,說明大熊貓現存種的種群正處於演化過程中的自然衰亡階段。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專家著重研究了大熊貓的種群年齡結構,他們估計目前熊貓種群中有35%的個體具有繁殖能力。但其種群的年齡結構有個特點:、幼年個體、少年個體、青年個體的數量逐級遞減,若幹年後成年個體也會減少。繁殖群體的減少必然導致種群數量的下降,大熊貓將處於更嚴重的瀕危狀態。
國家大熊貓研究中心專家認為,大熊貓種群正在步步逼近滅絕的深淵,如果人類的破壞活動進一步加劇,大熊貓必遭滅頂之災。但若即時改善目前大熊貓棲息地的分割狀態,把點狀連成島狀,把島狀連成片狀,大熊貓的種群就能逐漸穩定並有所發展。
今天,大熊貓叵測的命運仍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牽動著大熊貓種群的興衰。大熊貓會絕種嗎?也許隻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
“水”刺激母羊立產子
無父山羊,即是指母山羊不須同種羊交配,隻要用“水”刺激母羊,就可使母山羊受孕產子。這件生物史上的怪事,發生在我國江蘇省溧陽、宜興和安徽省郎溪、廣德等縣,當地人將這種奇特的生殖方式(即母山羊單性繁殖的方法)稱為母山羊“水壓窩”繁殖方法。
為了證實這種在群眾中流傳上百年的山羊繁殖方式,並揭開其中的一些奧秘,繁昌縣科委在1980年11月製定了母山羊“水壓窩”繁殖的試驗方案。自1980年12月至1981年8月,在與外界雄性羊絕對隔離的條件下,科委對16頭母山羊做了87次“水壓窩”試驗。結果,9號、12號、13號以及8號先後受孕,有的經剖腹取出了子胎,有的順產子胎,從而宣告母山羊“水壓窩”在人工試驗條件下取得成功。
山羊孤雌繁殖的發現和研究,必將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它的科學道理又是如何的呢?目前,這還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雖然世界上已經有哺乳動物單性繁殖的先例,但那都是在對卵細胞進行人工刺激的情況下成功的。像這種自然單性繁殖的情況,尚未見過。
那麼,是不是水的刺激起到了人工刺激的作用,致使卵細胞分裂發育而獲得單親羊仔後代的呢?目前這還隻是一種設想,真正要成為一種理論,還有待於取得進一步的證據。
另外,孤雌繁殖的後代所產生的變異,也是一個未解之謎。按照當代遺傳學理論,山羊隻存在一條X?染色體,它的後代應該隻能是雌性羊,而且外貌應與其母一致,但“水壓窩”試驗結果表明:繁殖的後代有雌有雄,而且毛色等外貌特點亦可能產生變異。
看來,要揭開母山羊單性繁殖之謎,還需要相關科學家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蜥蜴的“再生”本領
如果按住蜥蠍或者是草蜥的尾巴,它們就會把尾巴弄斷,然後跑掉。所以在捕捉它們的時候,必須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後頭部和脖子相連的部位,這樣才能防止它們把尾巴弄斷。
那麼它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尾巴弄斷呢?這並不是它們自己想出的一種防衛術,而是它們祖先的一種適應環境的辦法,是遺傳給它們的特性。當被敵害追趕的時候,如果被對方咬住了尾巴,就可用弄斷尾巴的辦法來保全性命,使身體的其他重要部分不受損傷而逃走。它們的尾巴被弄斷了之後,還能再長出來。這在動物學上叫做“再生”。構成動物體的最小單位是細胞,有的具有再生的能力,而有的則不能再生。蜥蜴一類的動物,這種再生的能力很強,即使尾巴被切斷了,也能很快地再長出來,所以過不了多久又會變得和從前一樣。
和蜥蜴之類的低等動物相比,高等動物的再生能力卻是很弱的。
壁虎,在北京等地方人們叫它蠍虎子。一般居住在樹上和古建築物上,特別是年久失修的建築物上壁虎很多。它是夜行性的動物,白天很少出來活動,夜晚外出覓食。它們一發現小昆蟲停著或飛過,就張口吞食。一個晚上,一隻壁虎能吃掉許多小蟲。壁虎雖然居住在建設物上,但對建築物並沒有什麼損害。
豹紋變色龍又叫地毯或寶石變色龍,是馬達加斯加島上特有的57種變色龍之一。雄體的體色不但極美而且色彩變化多端,通常在雄體側麵有一條從頸部延伸至尾巴基部的白色線條,體色的變化由綠到橘黃或紅都有,其上分布一些呈現綠、藍、紅或橘色的縱向線條,眼窩通常呈現綠或紅色,有些雄體的體色呈現亮綠色,還有的是令人目眩的天藍色,因而可稱是最美麗的變色龍之一,也是寵物愛好者的最愛之一。
能夠爬樹的動物很多,主要靠銳利的爪。樹蛙、雨蛙爬樹,是靠它們的指、趾尖端吸盤裏的分泌物。壁虎卻不同,它能在光滑的牆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前肢和後肢的指、趾。它前後肢的每一個指、趾上,都有一褶一褶的瓣,形成一條條深溝。壁虎依靠這些瓣膜,能增加指、趾與光滑麵之間的摩擦,同時它還有吸附的能力,足以吸附住物體,因而它能夠在光滑的牆壁或屋頂上自由地跑來跑去,甚至在玻璃上也不會滑倒。但也不是絕對不會落下來的,不過,即使它跌落下來,也不會摔死。
變色龍又叫避役。變色龍是一種能根據環境改變體色的動物,這種動物屬於爬行類的變色龍科。在熱帶地區,大約有80多個種。最小的僅有3厘米長,而最大的則長達60厘米。所有的種類都能根據環境變換體色。
變色龍隨環境變換的體色,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色。因為它缺乏和敵人作戰的武器,所以就形成了身體變成和環境一樣的顏色的本領,從而躲避敵人的攻擊。變色龍隨環境而改變的體色,不僅能迷惑敵人,而且還有利於捕捉食物。當昆蟲之類的東西沒覺察而靠近它時,它就用長長的舌頭迅速將其卷入口中吃掉。因此,變色龍的變換體色,具有兩重性,既具有防禦保護自己的作用,又具有進攻麻痹獵物的作用。
變色龍體色的迅速變化,在有些情況下是受光線的強弱和氣溫的高低控製的,受外界的光和氣溫的製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受腦的控製。就是說,大腦中樞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後,通過神經把指令傳到皮膚,體色突然改變過來。以改變膚色來逃避危險。
雌雄孔雀開屏有差異
孔雀,又叫藍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裏蘭卡。中國孔雀和印度孔雀的樣子差不多,隻是中國孔雀的外型稍小一點。但它們頭上的羽冠不一樣,中國孔雀的羽冠像一把突起的鐮刀,而印度孔雀的羽冠像一把展開的折扇。
從前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長著漂亮羽毛、會開屏的孔雀,一定是孔雀公主。事實卻不是這樣。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塊兒,很不相稱。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點綴著不規則的暗色斑紋,像是個灰姑娘。而雄孔雀則像個漂亮的白馬王子,它頭上長著6~7厘米的羽冠,麵部露出金黃色和天藍色的色澤。在豐滿的綠色羽毛上,鑲嵌著黃褐色的橫紋。特別讓人喜愛的是它那像裙帶一樣整齊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寶藍色的眼斑依次散列著,兩邊分披著的小羽枝,像一根根金綠色的絲帶,閃爍著古銅色的光澤,被人稱作“天使的羽毛”,跟傳說中的鳳凰羽毛比起來,一點兒也不遜色。
凡是到動物園遊玩的人,都會被雄孔雀華麗的羽毛所吸引,特別是雄孔雀開屏的時候,隻見它展開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紗宮扇,又像是一麵錦緞般的屏風,更加吸引遊人的注意。
那麼,孔雀為什麼要開屏呢?
有的動物學家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該先了解孔雀在什麼時候開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間,是孔雀開屏最多的時候,同時也是孔雀的繁殖季節。德國動物學家梅克肯定地斷言,孔雀開屏是求偶的需要。通過對孔雀生活習性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發現,每到繁殖季節,雄孔雀的羽毛就會煥然一新,在山腳下開闊的草叢或者小溪,豎起美麗的尾羽,然後展開自己華麗的彩屏,緊緊跟隨在雌孔雀的身後,得意揚揚地走來走去,而且還不時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愛。我國的動物學家也認為,雄孔雀的這種動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動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結果。隨著繁殖季節的過去,這種開屏現象就逐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