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探索動物王國3(3 / 3)

海豚則不同。在海豚王國裏,沒有強者與弱者的爭鬥,也沒有這一群海豚與那一群海豚的爭鬥,海豚社會是個充滿合作、充滿友愛的社會,它們在水下經常發出充滿友好的咕咕聲,仿佛不停地互相問候著:“您好,您好。”

海豚會無私地幫助自己的同類。它對人類也充滿了愛和信任。不過,海豚並非對一切都愛。有一次,一隻小海豚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附近突然遭到三條鯊魚的襲擊,它馬上發出噓噓的呼救聲。20多隻海豚聞聲馬上用噓噓聲、吱吱聲、咯咯聲予以響應,並以每小時40英裏的速度,箭一般遊向出事地點,勇猛地撞擊鯊魚。不一刻,鯊就深入海底而亡,小海豚得救了。

海豚對人類也是恩怨分明。在新西蘭中部的夫倫奇巴海峽,暗礁密布,經常有船觸礁沉沒。有一隻名叫“戴克”的海豚義務為各種船隻導航,使船隻安然度過險礁。但是,有一次,戴克為“企鵝”號海船導航時,船上有個船員竟開槍打中了它。戴克潛入深海,死裏逃生。當“企鵝”輪又一次經過海峽時,戴克又遠遠地在暗礁中引路。但是,這一次,它把船引向充滿暗礁的地方。不久“企鵝”號觸礁沉沒。戴克望著它,隨即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似乎慶幸。惡人有惡報”。

不美麗的美人魚

遙遠的天邊,雲朵染上了淡淡的玫瑰色。但隨著海風的輕輕吹拂,黑夜越走越近。像墨一樣的大海,悄悄地托起了明燦燦的月亮,如明珠一樣,悠悠地掛在天上。而清澈的海水在與海邊岩石的撞擊下,如散落的珍珠,綻放著動人的微笑。

“彎彎的月亮呀,在海中飄蕩!風兒的歡笑啊,在微風裏流淌!看我美麗的人魚姑娘,在岸邊歌唱……”聽!小美人魚披著月光,戴著綴滿珍珠的花環,又伏在岩石上甩著可愛的小尾巴在唱歌呢!童話一樣的故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美人魚?

在美洲新大陸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歐洲各國紛紛派船隊去美洲探險,尋找寶藏。每當黃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懸的時候,那些在海上漂泊數月之久的探險者和水手們,常常在那粗笨的單筒望遠鏡中,透過彌漫的水霧,看到一些袒胸露膚的美麗“女人”在海邊遊泳、嬉戲,還有的把自己的“嬰兒”抱到胸前喂奶,而這些“女人”卻又拖著象魚一樣的尾巴,她們時而出現,時而又被海上的迷霧遮住。這個海上“美人魚”哺育嬰兒的奇妙景象,勾起了遠涉重洋的人們對自己妻兒的思念之情,“美人魚”的傳說也就隨之誕生了。

其實傳說中的“美人魚”,就是海洋中的一種哺乳動物,名字叫做——儒艮,屬於海牛目、儒艮科。它們生活在溫暖的熱帶、亞熱帶的海水中,模樣可沒童話中形容的那麼漂亮!儒艮長著一個小腦袋,頭上平平的,嘴巴向前伸出,厚厚的上唇形成一個圓筒狀,好象豬的鼻子一樣!它們的身體仿錘形,前肢變成了鰭槳狀,後肢退化,拖著好象魚尾一樣的新月形尾鰭。雌性儒艮胸部乳房豐滿,高高隆起,還生有一對4—5厘米的乳頭。當它給幼仔哺乳時,常用兩個肥大的胸鰭抱起幼仔露出海麵,所以在傍晚或朦朧的月夜中使人們產生了“人魚”的錯覺。

笨重的儒艮憨態可掬,雖然長相並不美麗,但性情謙和、安祥。溫和的晚霞中,它們經常三五成群在淺海地帶嬉戲玩耍。同伴之間也常常用鼻子相互碰撞來和對方打招呼表示友好,而且它們之間很少發生爭鬥。外表不美麗的“美人魚”心靈卻無限的美好。

善於喬裝打扮的魚

眼睛能看到物體的範圍稱為視野,視野的大小以視角的度數表示。人眼垂直方向的視野為134度,淡水鮭魚為150度;人眼水平方向的視野為154度,淡水鮭魚為160~170度。魚眼視野大是由於水晶體大,並且突出而能接受更大角度射來的光線的緣故。人的眼睛生長在正前方,雙眼視野為120度;魚的眼睛長在頭的兩側,雙眼視野僅為20~30度,或者沒有雙眼視野。眼長在側麵的魚類,視覺近於平麵的視野範圍,因此能同時看清前後的物體。

但是,由於魚眼不能調節,頭前和身後一定區域是看不到的,也就是頭前無視區較大。

由於水與空氣折射率不一樣,陸地上物體的光線折射入水中後,魚眼感覺的距離比實際距離要遠得多,如果物體很低,由於折射和水麵的反射作用,魚是看不到的。

由於魚眼的水晶體呈球形,曲度又不能改變,因而大部分魚是高度近視,一般隻能看清30—40厘米遠的物體,至多也不過10~20米。

生環境不同,魚眼的適應形式也不同。例如,生活在沿海的彈塗魚,眼突出,角膜相當彎曲,水晶體稍扁平,視網膜上圓錐細胞多,適於離水在空氣中觀察物體。四眼魚的眼球分成兩部分,上部分觀看空中物體,下部分觀看水中物體,當它的水麵遊泳時,是空中、水中的食餌,均逃不出它的視線。生活在深海的後肛魚,眼呈圓筒狀,像望遠鏡一樣。生活在深海在柄眼魚,眼窩區向外突出,變成長柄,眼著生在柄的前端。這些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石斑魚,能很快地從黑色變為白色,黃色變為緋紅色,紅色變為淡綠色或深褐色等,它身上的點、斑紋、帶和線還能忽暗忽明。據觀察,這種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出6種不同的顏色。為什麼石斑魚能迅速變換體色呢?

我們知道,魚的色彩是皮膚細胞的色素決定的。色素細胞共有4種,即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鳥糞素細胞(或稱為虹彩細胞)。色素的種類和多少不同及色素的轉化而形成了魚的體色。另外,色素細胞的形狀改變,會顯出不同的色彩。色素細胞在魚體皮膚中呈雙層;上層分布在表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中,下層則在皮膚的緊密結締組織中。上層色素細胞對魚體顏色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魚體黑色素細胞附近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係統控製著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同時,腦下腺分泌的激素也控製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活動,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經控製速度慢得多。黃色素細胞和紅色素細胞則是由激素控製的,與神經係統無關,這兩種色素細胞附近未發現神經末梢。

魚類變色,是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觸覺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傳至腦,促使腦相應的反應下傳至一定部位,或腦下腺分泌激素傳至一定部位,色素細胞得到信息分泌適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種類與量就不同,從而顯示出不同的體色變化。

有的魚死後顏色有很大變化,完全不同。在羅馬時代,大型宴會上常常把活的羊魚放入魚缸內,請客人觀看它死亡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顏色。

石斑魚和羊魚,都是較名貴的食用魚,在我國南海這兩科魚的種類也不少。

在大海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魚類,有的呈金黃色,有的呈紅色,有的呈淡藍色等等,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的魚類世界。

生活在水域中上層的魚類,它們身體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銀白色。在深水處生活的魚類,大多為黑色、紫色、避免鮮明的色彩招來麻煩。生活在澄清水域中的玻璃魚全身透明,連五髒都可以看見。生活在岩礁洞的魚類,它們的體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

為什麼魚兒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主要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一般說來,生活在水域上層的魚類,腹部是銀白色的,背部呈灰色或者黑色。這一水層的環境惡劣多變,很不安寧,魚類時常會遇到一些海鳥的襲擊和同類間捕食的競爭。它們穿起灰、黑色的“衣裳”,從上往下看,跟水底的顏色相似,這樣就可以成為“隱身者”,避免受到意外的襲擊;從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魚肚子跟天空的顏色相近,又可以迷惑水下凶猛魚類,免遭災難。

魚類的各種喬裝打扮,都有利於它們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躲避災難,保護自己。魚從卵孵化成幼魚,直到長大,一生中隨時都在跟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生存下來的魚類之所以沒有被淘汰絕種,一代一代繁衍到今天,與它們的保護色“服裝”有很大關係。

水底之狼——水虎魚

一提起水虎魚,人們立刻就會想到它們對毫無防備的人們發動的瘋狂攻擊:短短幾分鍾內,受害人就隻剩一堆白骨。事實上,大批當地兒童每天都在水虎魚出沒的水域洗澡與嬉戲。南美的內陸湖遍布各種水虎魚。撇開它們可怕的名聲和早期探險者添油加醋的傳說,水虎魚在河流與湖泊的生態係統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水虎魚捕食贏弱、受傷或死亡的獵物,從而清除了水中的腐爛物質。它們很少會主動攻擊強壯而健康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