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學的模式過於單一。在很多教師看來,史料教學就是老師提供史料並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其實人物訪談、實地考察、參觀曆史博物館等活動也是史料教學,但因為時間長,校外安全、教學經費等因素使教師望而卻步。
史料教學中缺乏思想理論靈魂。如新航路開辟影響的教學,有些教師會把學生分成正反方兩組辯論,在開展辯論前,教師往往會提醒學生要有證據,要以史實為基礎,貌似有史有論,可這是史論結合嗎?其做法看似嚴謹科學,其實不然,史料浩如煙海,學生能找出許多新航路積極影響的史料,也能找出許多新航路消極影響的史料,大家都是在用事實說話,史料教學中僅有史實是不夠的,必須要用基本觀點統領、分析相關史料,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方法和理念,學生才能更為理性、更有智慧地認識人類曆史和社會。
三、解決問題的嚐試
1.史料的甄選與再加工
史料的質量至關重要,好比一道菜,隻有上乘的原材料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麵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教師選取什麼樣的史料才是上乘的原材料。正如傅斯年在《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說“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
首先選取大眾化的史料。這些史料經過史家考證,大多被認為是可靠的,同時也是非常典型的史料,能夠說明主要的曆史現象與曆史問題,有時我們千辛萬苦找來一些新鮮史料,教學效果未必好,甚至由於太偏,還可能出錯,沒有必要獵奇,特別是不能忽略教材中的史料。
《百家爭鳴》教學片段
學生閱讀教材閱讀卡:稷下學宮
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稷下先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哪個階層?
(2)齊王為什麼要創建稷下學宮?
兩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分解、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教材的史料基本上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和正文內容相互補充,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啟發性,並且閱讀難度也不大。
其次加工骨感美的史料。學生根據史料完成秦皇的履曆表。史料是從《史記》中選取的,有一千多字,學生僅史料的閱讀就需要大量時間,更不用說信息的處理了,造成本該略教的環節花了將近20分鍾時間,使得本節課重點內容教學在時間上就捉襟見肘了。
下一個班級教學時對史料進行大刀闊斧的刪減,並且把人物的稱謂和時間的紀年都改為前後一致,減少史料閱讀的麻煩。本環節在第二個班級的教學10分鍾內就搞定了。
現代社會流行骨感美,我們的史料也得走骨感美路線。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不得長篇引用史料,對史料進行瘦身,通過教師的加工和編輯,刪去與本節教學無關的信息,在不影響史料原意的前提下去頭、去尾,或者中間刪減,如果一整堂課都被史料填滿了,反而會將課本的知識體係分割得支離破碎,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曆史概念和體係。
再者創作生活化、趣味化史料。《秦的一統》教學中虛構的鹹陽酒店壯士,是以真實曆史為基礎來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