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繼承了斯密關於分工是提高生產力、增加國民財富的重要原因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增加勞動生產力的首要方法是更細的分工,更全麵地運用和經常地改進機器。”他還具體地論述了分工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指出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方法。在他看來,分工可以節約勞動時間,造成工具的專門化和機器的發明;分工更重要的作用是它能夠推動科學勞動從直接生產過程分離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同時,馬克思在繼承斯密關於分工對人的消極影響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經濟現象和經濟事實的背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更為複雜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分工一方麵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鞏固了生產資料私有製形式。馬克思深刻地指出:“隻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然形成的,那麼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

關於社會分工的作用問題,國內學者主要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分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中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分工的產生與發展。分工製約著生產關係,這主要表現在“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製的各種不同形式”。分工不僅標誌著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而且製約著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發展。

其次,分工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中介。分工不僅同生產關係直接相聯結,決定著生產關係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而且對社會思想關係也有製約作用,是社會思想關係的現實基礎。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也需要用分工來加以說明,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如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也都是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產生的特殊的分工部門。分工除了擴展到經濟領域,造成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即社會物質關係,分工還擴展到政治領域和精神生產領域,造成上層建築方麵的各種關係,造成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獨立關係。

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古代思想家更多強調的是社會分工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即社會分工具有穩定社會秩序方麵的作用。曆史進入近代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如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方麵的作用開始異常突出。而隻有伴隨著現代生產方式出現的馬克思,才能看到社會分工與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聯係,從而從分工範疇出發構築整個唯物史觀的理論體係。

4.關於社會分工的發展階段與未來趨勢問題

(1)關於社會分工的發展階段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將社會分工的發展階段與所有製的不同形式相聯係。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分工的曆史發展。他們將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商業勞動這些不同的社會分工,與曆史上出現的“部落所有製”“古代公社和國家所有製”“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製”以及資本主義所有製聯係起來。這裏的“部落所有製”即原始社會的所有製形式。“在這個階段,分工還很不發達,僅限於家庭中現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進一步擴大。”而第二種所有製形式存在於從原始公社所有製的解體到奴隸所有製的形成時期。這一階段的社會分工已經普遍化,城鄉之間、工業和貿易之間的對立已經產生,社會中出現了私有製和階級的對抗。至於在“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製”階段,由於封建社會狹隘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還沒有出現專業化分工。“在農業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塊耕作而受到阻礙……在工業中,各業手工業內部根本沒有實行分工,而各業手工業之間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而在資本主義所有製階段,社會以城市之間手工業為起點,然後經過了工場手工業,最後經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實現了最廣泛的社會分工。

國內學術界按照分工的曆史發展,主要把分工的曆史發展過程劃分為自然分工、自發分工、自覺分工幾大階段。也有學者考慮到社會主義社會分工的特殊性,提出了這樣一種社會分工曆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第一階段,自然分工階段。第二階段,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逐漸發展的自發分工,或曰舊式分工,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固定性的專業化分工。第三階段,半自覺分工階段。這是從自發分工向自覺分工的過渡時期,如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工。第四階段,自覺分工階段。未來社會揚棄固定性分工的自由自覺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