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於社會分工範疇在唯物史觀諸原理中的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是生產力與以生產關係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之間矛盾運動的中介,也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運動的中介。經濟學的社會分工理論都非常重視分工與生產力的關係,馬克思的突出貢獻在於他不僅說明了分工與生產力的關係,而且進一步揭示了分工與生產關係以及其他的社會關係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分工與私有製的關係。以此為基礎,馬克思論述了分工對整個社會關係以及對各種意識形式的製約作用。至此,馬克思從社會分工入手對社會基本矛盾、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等問題作了係統而深入的論述,從而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創立。孫伯鍨指出:“分工是產生一切矛盾的根源,也是唯心主義和宗教這種顛倒了的世界觀得以產生和存在的根源”。馮景源認為,《形態》著重考查了分工及造成的異化對曆史發展的意義,“馬克思認為由於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人口的增殖才有可能引起分工的產生,進而論證了分工包含著一係列矛盾,論證了分工產生異化……有了分工有了私有製和異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就在分工私有製異化的關係中論證人類曆史的發展……這就是說在分工成為自發力量的條件下,勞動隻能在私有製和異化的形式中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論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意識形態等的存在和發展。”

7.關於消滅分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前提和具體途徑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消滅分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第一個前提條件,也是最根本的前提條件。消滅私有製是消滅分工、實現人的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要真正消滅私有製從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除了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前提條件外,還必須經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論述為解答這個問題指明了方向。

國內學者比較重視全球化時代交往的普遍發展對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的影響。林劍認為,社會分工與社會交往的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分離和結合的互補機製:社會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動的分離,社會交往則以整合的方式把個體活動聯結起來。社會分工通過使人的活動專門化、片麵化的方式把個體的個別器官加以放大,社會交往則把這種片麵放大的個別器官整合為一個全麵放大了的類的有機體,從而導致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生產力的發展與擴張。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除了要求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私有製和舊式分工的消滅等物質條件之外,改變人的社會交往活動的性質,實現人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普遍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豐子義也認為,人的發展依賴於普遍交往。他認為,隻有普遍交往,才能擴大人的自由度和發展程度;隻有普遍交往,才能克服“狹隘地域性”個人的局限;隻有普遍交往,才能利用人類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隻有普遍交往,才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全麵依存關係,從而達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總之,普遍交往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由之路。重視人的全麵發展,就必須重視普遍交往。

國內關於社會分工問題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例如,林其泉的《分工的起源與發展》,較為細致地考察了曆史上兩大類型的社會分工(社會勞動分工、勞動內部分工)、地區分工、社會職能分工(包括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城市與鄉村的分工、公共職能職業與其他的分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

秦慶武的《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對社會分工範疇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劃分,探討了分工與生產力、生產關係之間的聯係。通過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的內在聯係的研究,秦慶武認為,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的直接原因,社會分工中的勞動者的分工是產生人類勞動差別和利益分裂的直接原因。他還比較了社會分工在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如前商品經濟即自然經濟階段、簡單商品經濟階段、發達商品經濟階段)不同的表現和形式。這幾部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社會分工問題的哲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工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