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進一步分析被國民經濟學當作前提的私有財產的原因時,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首先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含義是:“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並且“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國民經濟學假定的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接著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規定:第一,勞動者與自己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創造的對象越多,他自己就越貧窮,工人的勞動產品變成了異己的反對工人的力量。“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正是由於私有製的存在,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憑借占有生產資料的優勢剝奪了勞動者的勞動成果。第二,勞動者與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但在私有製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他的勞動是一種被迫的強製性勞動,“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第三,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異化勞動既然剝奪了勞動者勞動的對象,又把他的勞動變成單純維持個人肉體生存的手段,從而也就把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本質,使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相異化。“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第四,勞動者與其他人的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最後,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係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後果。”“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但確切地說,它是外化勞動的後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類理智迷誤的原因,而是人類理智迷誤的結果一樣。”馬克思於是從異化勞動開始其對現存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是所有製的根源、是異化的社會關係的根源。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通過異化勞動不僅生產出他同作為異己、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係,而且生產出其他人同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係,生產出他同他人的關係。異化勞動使人性異化為物性,人性被壓抑、人的精神被扭曲,造成人的畸形發展,因此必須恢複人性、解放人性。馬克思正是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從人與物的關係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看到了階級的對立,並指出:“經濟的異化是現實生活的異化”,“而一切奴役關係隻不過是這種關係的變形和後果罷了。”馬克思從異化勞動揭露了勞動者與剝削者的階級對抗關係、揭示了人和社會的基礎在於勞動,把勞動規定為人的本質。同時,馬克思還表達了“分工和交換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分工和交換是私有財產的形式”的觀點。從而,馬克思透過經濟異化的事實,看到了社會關係異化的實質:“私有財產作為外化勞動的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包含著這兩種關係:工人對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非工人的關係,以及非工人對工人和工人的勞動產品的關係。”
可以肯定的是,在曆史唯物主義創立之前,異化是批判資本主義私有製的一個重要而方便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一方麵很容易抓住社會問題,是考察社會問題很方便的入口,因而除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之外,青年黑格爾的幾個重要人物如赫斯等都運用了這一分析方法;另一方麵異化的批判能夠在人們的精神上產生強烈的道德共鳴,具有很強的批判張力。馬克思通過這一方法找到了社會的核心問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製度,為打通曆史唯物主義的分析通道提供了方便。總之,異化勞動理論包含了豐富的唯物史觀思想,為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形成和唯物史觀的創立作了理論準備,奠定了堅實基礎,是唯物史觀創立的一個重要環節。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提出,對於曆史唯物主義科學體係的建立有著重大意義,這是應當肯定的。但也應看到,這一理論是不成熟的,馬克思《手稿》中異化勞動理論也留下了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具有不可忽略的局限性。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邏輯上的主要缺陷是循環論證,即從預設私有製出發,說明異化何以可能,又從異化來說明私有製的形成。馬克思把異化勞動看作私有財產的根源,但是勞動在其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異化、勞動異化產生的最初根源是什麼等問題,馬克思沒有找到答案。馬克思在《手稿》中試圖說明異化勞動的起源問題。他說:“現在要問,人怎麼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這種異化又怎麼以人的發展的本質為根據?”要擺脫這一困境,必須尋找新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