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2)(2 / 3)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進一步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經濟革命,對人類社會曆史進程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的範圍擴大了,交換活動也更加頻繁,交換的範圍和規模也不斷地擴大。交換從個人之間逐步擴展到地區之間,與此相適應,交通也發達起來,人類的交往和聯係增加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活動群體,他們依靠商品之間的差價來獲得自己的生活資料,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人從其他人群中的分離,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大約發生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分工的進一步擴大是生產和交往的分離,是商人這一特殊階級的形成。”這個不從事生產而隻經營產品交換的商人階級的出現,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前的分工都發生在生產勞動領域,而這次則表現為非生產勞動與生產勞動的分離,與以前的分工相比,具有性質的差異。商人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分工擴大到了非生產領域。“文明時代鞏固並加強了所有這些已經發生的各次分工,特別是通過加劇城市和鄉村的對立而使之鞏固和加強,此外它又加上了一個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它創造了有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這裏首次出現了一個階級,它根本不參與生產,但完全奪取了生產的領導權,並在經濟上使生產者服從自己。”

(2)促進三次社會分工發展的條件

①自然分工向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展的條件

原始社會的後期,由於勞動工具的改進,特別是弓箭的發明,使狩獵活動的效率大為提高,於是出現了剩餘的獵獲物。人們漸漸發現被圈養的獵物自身的繁殖比去野外獵獲更為可靠,於是出現了最初的畜牧經濟。另外,在自然分工長期發展的基礎上,由原來不同而又互不依賴的生產領域間的交換的發展,也促進了自然分工向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發展。

②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同農業的分離的前提條件

首先,剩餘產品的增加。隻有剩餘產品的進一步增加,才能使更多的人從直接的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才能專門從事製革、紡織、製陶、建築、冶銅和釀酒等手工業。其次,氏族社會的逐步解體和個體家庭的逐步確立。在以密切的血緣關係維係起來的氏族群體社會裏,人們各方麵的活動都受到很大的限製,手工業很難獨立出來。隨著生產率的提高和氏族內部的分化,個體家庭在母權製的傾覆和父權製的確立、對偶婚製向一夫一妻製的過渡中確立。氏族和部落內部的勞動分工也就逐步代替了原有的共同勞動和共同占有的製度,個體家庭的獨立為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提供了社會組織條件。最後,人口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使得人口的增加成為了可能,人口的增長刺激了需求的增長,人口的擴大帶來了市場的擴大,這就為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提供了必要性。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社會分工轉變的過程中,人口以及由此而來的需求的增長和交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說:“潛在於家庭中的奴隸製,是隨著人口和需求的增長,隨著戰爭和交易這種外部交往的擴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③第三次社會分工出現的條件

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的範圍擴大了。手工業者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必須經過交換,他們生產的目的也是為了交換,從而使得交換活動更加頻繁,交換的範圍和規模也不斷地擴大。交換從個人之間逐步擴展到地區之間,與此相適應,交通也發達起來,人類的交往和聯係增加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活動群體,他們依靠商品之間的差價來獲得自己的生活資料,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人階層的出現。

總之,經過人類曆史上的前三次社會大分工,分工的兩大基本形式即社會內部的分工和勞動內部的分工已經出現。人類社會曆史上最早的、最傳統的四大產業即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已經產生並獲得了初步發展,這時的社會分工已經完全超出了自然分工的範圍,它不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是以勞動活動本身的劃分為基礎,以勞動者的固定劃分為特征的社會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