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3)(2 / 3)

(1)工業社會分工的發展過程

工業社會的發展是有過程的,列寧曾經提到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三個基本曆史階段:簡單協作階段、分工和工場手工業階段、機器和大工業階段。從分工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勞動分工向勞動內部分工即企業內部分工的發展。一般來說,近代工業社會分工的發展有兩大時期:

①工場手工業階段的分工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內部分工的擴大,在封建行會手工業分工的基礎上產生了工場手工業的分工。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的直接結果就是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即超出行會製度範圍的生產部門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還綜合分析了工場手工業出現的原因,指出:“繞道好望角這條航道同東印度通商後流通中商品量的增加,殖民地製度,以及海上貿易的發展等也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各階級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被剝奪了收入來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現,這就是工場手工業形成的曆史條件。”工場手工業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價值增殖為目的,是資本主義分工的最初表現形式。工場手工業分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混成的工場手工業,一種是有機的工場手工業。混成的工場手工業的特點是:一個複雜的產品,它的各部分都是單獨的製造,總產品最後由單獨製造的產品部件組合而成,例如鍾表的製作。因此,混成的工場手工業是比較低級的工場手工業的形式。而有機的工場手工業的特點是較大數量的工人聚集在一個大的企業內,依據分工的原則,每人負責其中的一個部分,產品依次經過各部分工人之手後方能製成。“它生產的製品要經過相互聯係的發展階段,要順序地經過一係列的階段過程。”對於個別產品來說,這些階段是依次進行的,但對於全體產品則是並列的。這種“工場手工業特有的分工原則,使不同的生產階段孤立起來,這些階段作為同數的手工業性質的局部勞動而互相獨立。既然各個孤立的職能之間要獨立和保持聯係,製品就得不斷地由一個人之手轉到另一個人之手,由一個過程轉到另一個過程。”在這種形式的分工中,各種局部勞動的聯係,是由勞動過程本身的技術性質決定的內在結合,這較之混成的工場手工業的分工是更成熟的分工形式。工場手工業階段分工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其一,勞動過程的劃分不是根據科學的原則進行分解,而是根據勞動者積累的經驗和技藝。其二,勞動過程的劃分同勞動者的劃分直接同一。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社會分工使勞動進一步社會化。第二,人們從事局部操作成為“局部人”。第三,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使勞動工具專門化。

②大機器工業——機器製造產品階段的分工

隨著近代科技革命的發生與發展,在資本主義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化大生產時期。在機器大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分工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一方麵,“機器的使用擴大了社會內部的分工,增加了特殊生產部門和獨立生產領域的數量”。另一方麵,資本主義勞動內部分工也強有力地推動著社會內部的分工。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也很快地擴大和細致起來,並形成了許多新的越來越專業化的生產部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促使了所有的勞動分化為專業勞動,建立嚴密的分工體係,也不斷促使了新的勞動部門的產生。這種生產方式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工業異常發達,生產集中於一定程度就會發展為壟斷,壟斷使社會生產更加社會化了。壟斷不僅使生產企業規模極為巨大,而且促成了許多相關的企業間的聯合,專業化和分工更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