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文的結構示意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遞進關係:生產力—社會分工—社會關係—人的發展。由此,我們看到,一方麵,社會分工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何等重要的地位,它廣泛地作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與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息息相關。“我們不去進一步論證,分工除了擴展到經濟領域以外,又怎樣擴展到社會的其他一切領域,怎樣到處為專業化、專門化的發展、為人的細分奠定基礎。”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看到社會關係是社會分工作用於人的發展的中介。這種中介作用可以通過社會關係對社會分工內在結合方式的影響以及社會關係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來說明。而要解決人的片麵發展的問題,隻能解除由社會分工製約的生產關係及其他社會關係,所以馬克思說:“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但是這一切必將以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為基礎和前提。
一、社會分工與生產力
從對國民經濟學的分析入手,馬克思繼承了國民經濟學把分工與生產力直接相聯結的分析方法,把分工當作生產工具、生產力理解,認為社會分工具有生產力的屬性。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從分析生產力的發展入手考察分工。首先他們肯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分工的發展。他們指出:“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於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隻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把分工與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聯係起來,把分工看作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在此基礎上,他們認為,分工和生產力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分工的發展同時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分工既擴大了人類勞動的範圍,又開拓了人類勞動的深度。當人類由自然分工向現代社會分工發展時,人類的勞動活動的深度,都伴隨著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分工一方麵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表現形式,另一方麵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也就促進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進發展。顯然,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歸結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歸結為生產力和分工的互動作用的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分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因在於:首先,分工本身是提高勞動效率和技術水平的有力手段和基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具體論述了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分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源於下述幾個方麵:(1)僅僅是將更多的勞動者集合在一起的簡單協作,就可以創造出一種“集體力”;(2)由於協作的共同勞動所引起的競爭和精力振奮,可以提高個人工作效率;(3)相對多的勞動者對廠房、倉儲設施、工具、裝備等的共同使用,降低了人均生產資料占用量;(4)即使不改變生產工具和操作方法,僅通過操作的分解和專業化,也可以節省學習時間和費用;(5)相對簡單的操作可以減少工作失誤;(6)節省勞動者從一項工作轉到另一項工作(操作)而造成的時間損失。其次,分工造成的生產工具變革和機器的發明,導致了技術裝備體係的不斷進步。再次,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其產生和發展都得益於腦力勞動從社會總勞動中的分離和獨立,這不能不需要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分工使各自獨立的勞動之間發生了一定的有機聯係,使單個勞動結合為集體勞動,發揮出係統整體的力量。一般說來,集體力量不是單個勞動力量的機械相加,而是遠遠大於它們機械相加的總和,例如古中國的長城、古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規模宏大的協作勞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