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10)(2 / 3)

再次,分工產生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是在生產力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狀況下產生和存在的,分工首先產生出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對立。恩格斯指出:“社會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是以前生產不大發展的必然結果。隻要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隻有少量剩餘,就是說,主要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在這被迫專門從事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掌管社會的公共事務:勞動管理、國家事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階級形成的基礎,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剩餘產品,使一部分人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餘勞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出現是階級出現的必要前提。另外,由於曆史上三次社會大分工帶來的不斷擴大的產品交換和商品交換,在交換過程中加劇了財富的積聚和集中,使社會財富迅速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從而社會分裂為兩大直接對抗的階級,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恩格斯說:“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財富增加並且使生產領域擴大的同時,在既定的總的曆史條件下,必然地帶來了奴隸製。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這種階級劃分除了把社會成員劃分為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直接勞動者與管理者之外,還把社會成員劃分為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所以馬克思說:“分工隻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

毫無疑問,對勞動分工在整個社會經濟領域和上層建築領域所引起的變化不能用倫理、道德的尺度去衡量。在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出現了私有製、階級分裂和利益衝突,最後出現了國家,這正是曆史發展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是曆史的必然。當馬克思用勞動分工去闡明私有製、階級和國家的起源時,事實上是將社會分工理解為曆史發展的環節。當然並不意味著分工是決定曆史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而是在肯定社會分工對曆史發展作用的同時,認為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正是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分工的發展,分工的發展又導致了社會關係的改變。

三、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

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的本質性規定就在於馬克思研究社會分工問題是與人的發展相聯係的。不同學科、不同學者對社會分工關注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亞當·斯密關注的是分工的經濟意義,認為分工能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和一種自發經濟秩序的形成;塗爾幹認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於優化經濟,而在於它對社會秩序的整合意義;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裏,研究社會分工的問題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和理論歸屬的,這個問題也就成為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最核心的問題。

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的關係問題之所以成為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最核心的問題,是由社會分工、人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地位以及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的聯係決定的。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是曆史進步的原因,但同時社會分工和私有製也是人片麵、畸形發展的根源。與以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的發展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片麵、畸形發展的根源在於社會分工。馬克思根據人們受職業和分工的限製而不能自由地、全麵地發展自己能力的狀況,提出了人的自由發展、全麵發展的設想。人的發展問題為社會分工的研究找到了最終的理論歸宿。另一方麵,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分工出發建構了科學的唯物史觀,從而為人的發展理論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因此,以社會分工為重要範疇的唯物史觀是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理論基礎,人的全麵自由發展又是唯物史觀的必然結論。

馬克思認為,分工是一切社會勞動的基本存在形式,社會分工是聯結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中介環節,生產力決定了社會分工,分工又是形成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分工具有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的雙重屬性。而人的本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最本質的內涵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發展和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所以,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具有非比尋常的影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是從社會分工造成人的片麵發展來實現其社會批判的,事實上,社會分工不僅導致人的片麵發展,也能促進人的發展,也就是說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馬克思由此分析了社會分工的兩重性,舊式分工是不發達的生產力和落後、異化的社會關係的結果。從這裏出發,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消滅分工、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必然性,從而完成了唯物史觀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