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察人的本質,首先必須回答人作為一個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根本特征是什麼的問題。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勞動。所謂自由,是指人在實踐中認識、掌握和運用客觀事物規律性的狀態。動物的活動是不自由的,是消極的、被動的,隻能適應順從外界,即馬克思所說的“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如蜜蜂隻能按照蜜蜂所屬的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蜂房,而不能像蜘蛛那樣編織蛛網。“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即人的活動具有廣闊的自由選擇性。所謂“自覺”,是指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動物的活動是盲目的,受本能支配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本能活動。而人卻“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按照自己的目的來進行生活。馬克思說:“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特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發展程度首先取決於勞動發展的程度。馬克思明確指出:“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人類的勞動是一個曆史的過程。人類的勞動過程經曆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勞動的變化,又經曆從個體勞動到社會化勞動的變化。資本主義的勞動,同奴隸製、封建製的勞動一樣,對於勞動者來說,是異化勞動。異化勞動作為私有財產的本質和起源,決定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抗關係。勞動者在勞動中片麵發展,是由於這種勞動的產品和這種勞動本身不屬於他們自己,而被別人占有,被資本家占有。異化勞動作為人類自身發展的必經階段,在否定形式中包含著人類勞動的巨大成就。從根本上說,隻有勞動及其成果發展到一定高度,才能消滅它們的異化性質。
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的關鍵在於勞動的解放,而勞動解放的標誌是勞動過程的自主性,就是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的地位並改善勞動條件,使勞動過程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又成為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創造性、充分展示自己個性從而使自己本質力量得到發展的過程。他指出,勞動既能滿足、促進“人的需要、情感和能力諸方麵要素的全麵發展”,又能夠滿足和促進“個人有別於他人而在發展特征上表現出內在差異性的自由的發展”,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將成為人的第一需要,而不僅是生存的手段,勞動將成為一種自由、自主、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從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但是僅僅考慮到人的類本質是不夠的,類本質沒有考慮到社會對人的製約,沒有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思想關係對人的不同作用,因而還比較抽象。要想說明現實中多種多樣的人,就必須從人的社會本質出發,從社會關係出發揭示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同一時代不同的個人之間的區別,並從中得到關於人的現實的特殊的本質。因此,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人的存在無時不曆史地受到他所處的具體的社會關係體係中的地位的製約,人的發展因而也現實地表現在具體的社會關係之中。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和表現,人的存在無不曆史地受到他在具體的社會關係體係中的地位所製約,人的發展無不現實地表現在具體的社會關係的變革中,人的社會活動無不受到人與對象的各種關係發展程度的製約與規定。因此,人的需要與能力的發展又必須以人與社會關係的發展為前提。“個人的全麵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麵性,而是他的現實關係和觀念關係的全麵性。”人的存在就是人與社會的矛盾統一關係的存在,人的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是人的社會關係的豐富性和人對社會關係的控製程度的發展。隻有在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真正形成的理想社會,人的全麵發展才可能實現。
社會分工造就了人的現實的社會本質。社會關係構築了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宏觀環境。人通過社會關係而存在和發展。因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係,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係、社會本質。社會關係對人的曆史活動的製約與人通過社會活動塑造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本質是一個共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分工完成的。“分工起初隻是性行為方麵的分工,後來是由於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發地或‘自然地產生的分工。’”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商業勞動和工業勞動的分離。同時,由於這些不同部門內部的分工,共同從事某種勞動的個人之間又形成不同的分工。”“社會活動的這種固定化”,出現了農業、工業、商業等職業的社會關係,出現了城市、鄉村等地域的社會關係,出現了獵人、漁夫、牧人、批判的批判者等角色的社會關係。“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分工將社會關係人格化,在現實性上造就了人的社會本質。“成為奴隸或成為公民,這是社會的規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關係。A作為人並不是奴隸。他在社會裏並通過社會才成為奴隸。”由於分工將社會關係和人的活動範圍引向固定化和細致化,導致了生產的經驗、技術、工藝、傳統的細密和集中,意味著個人占有社會智慧和能力的增加和進步,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和擴大。這同時也是人的類本質的發展。“受分工製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分工是“迄今為止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但分工同時導致了個人對它的依賴性,“個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變成片麵的人,使他畸形發展,使他受到限製。”分工以及由於分工使每個人所從事的特定工作和所處的生活狀況不可避免地強加給他僅有的獨自性。如果她命裏注定要當一名鉗工助手,那麼強加給他的獨自性一定是大腿脫臼,結果就要曳足而行;如果他將作為一個紡織女工生存,那麼她的獨自性一定是兩膝麻木不仁;甚至如果他從事徭役農民這種舊職業,那麼由於分工和城鄉分離,他的獨自性一定是:他被隔絕在整個的世界交往係統之外,因而得不到任何教育,結果就成了一個目光短淺的、孤陋寡聞的動物。這樣,“迄今為止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分工,現在又成為製造片麵的人、畸形的人的元凶。費爾巴哈視野中離群索居的、抽象的、孤立的人在資產階級社會關係下表現為片麵的人、畸形的人、孤陋寡聞的人。就資產階級社會關係對人的社會本質發展的製約作用看,占有人的社會本質,“使自己作為個性的個人確立下來”,實現由“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的任務是艱巨的。
馬克思認為,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關係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人的能力和需要的充分、自由的發展確是人的發展的最根本的內容。但馬克思主義從不把人的發展簡單地歸結為孤立個人的發展。因為,人的能力和需要的形成、發展和表現都離不開人的社會關係發展。首先,人是在社會中產生的,人是社會勞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詳細考察了人從自然界演化出來的過程,深刻揭示了社會勞動在從猿到人轉化過程中的作用,用“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證明了人和社會的內在聯係。其次,人隻能在社會關係中存在。人從根本上是一種社會存在物,“隻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社會決定著人的意識和意誌,決定著人的活動的動機和原因,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再次,人在社會中發展。人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分工與合作,在與他人的交往與關係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和社會經驗,以彌補個體的不足;用他人和社會的經驗豐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競爭中產生人作為孤立個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和發展自己。社會關係促進著人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同時也規定著人的發展的趨勢與結果。
因此,人的本質應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和真正的社會聯係,凡是違背這一本質都會使勞動異化。
3.人的全麵發展的內涵
人的全麵發展,發展人的哪些方麵?馬克思將其定義為“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馬克思首先是從人的需要入手來揭示人的本質的,“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曆史活動,是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然後由人的需要邏輯地引出人的創造性生產勞動,又由創造性生產勞動邏輯地引出人的社會關係,由人的社會關係邏輯地引出人的個性。由此我們得出人的本質的四方麵的規定性:第一,人的本質的主體性規定——自由自覺的活動,這也可以說是人的作為類本質的規定。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的觀點,並且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手稿》中,如上文馬克思指出人的類特性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勞動。第二,人的本質的現實性規定,這是人的社會本質的規定。如上文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第三,人的獨特個性,這是人的個性本質的規定。第四,人的本質的內在規定——人的需要。因此人的發展的內涵至少應是這四個方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