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1)(2 / 3)

(3)分工的作用

塗爾幹認為,分工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塗爾幹借助於分工這個概念洞察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中遇到的一係列社會複雜機製的變遷,以及在其間社會分工所扮演的一種社會功能。他指出,社會分工不隻是增加生產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功能更在於加強社會團結。塗爾幹認為,分工的最大功能並不在於它提高了生產率,而在於它的社會意義。

首先,分工使社會成為可能。在塗爾幹看來,分工不僅改變和完善了現有的社會,而且使現代社會成為可能。“勞動分工的最大作用,並不在於功能以這種分化方式提高了生產率,而在於這些功能彼此緊密的結合……分工的作用不僅限於改變和完善現有的社會,而是使社會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功能,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說分工帶來了經濟收益,這當然是很可能的。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它都超出了純粹經濟利益的範圍,構成了社會和道德秩序本身。”並且,“正因為它增加了生產的能力和工人的技藝,所以它成了社會精神和物質發展的必要條件,成了文明的源泉。”塗爾幹還分析到,在隨著以機械團結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有機團結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過渡中,由於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社會流動和分化,個體和原先的集體意識不斷疏遠,看起來好像社會對個體的強製性在不斷減弱;但塗爾幹說,“事實上,分工所產生的道德影響,要比他的經濟作用顯得更重要,在兩人或多人之間建立一種團結感,使現代社會行之有序,才是它的真正的功能。”

其次,分工的真正作用在於它是連接社會組織的紐帶,是社會有機性的黏合劑。它通過分離的方式把社會上的人們緊密地聯係起來。分工先把人們分割開來,造成人們之間的相異性,相互分離的人們之間又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在任何情況下,分工都不限於經濟上的收益,它的意義首先在於它構成了社會和道德秩序本身。有了分工,個人才會擺脫孤立的狀態,而形成相互間的聯係;有了分工,人們才會同舟共濟,而不一意孤行。總之,隻有分工才能使人們牢固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聯係,這種功能不止是在暫時的互讓互助中發揮作用,它的影響範圍是很廣的。”塗爾幹認為,社會的聯係有兩種:一種是機械的團結,即通過強製的手段使人們相互聯係起來的團結,它是建立在個人相似性的基礎之上,聯結社會成員的紐帶是共同意識;另一種是有機的團結,即由分工帶來的團結,它是以個人的相互差別為基礎,聯結社會成員的紐帶是分工,即不同的活動和意識。塗爾幹說:“後一種團結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行動範圍,都能夠自臻其境,都有自己的人格。這樣,集體意識就為部分個人意識留出了地盤,使它無法規定的特殊職能得到了確立。這種自由發展的空間越廣,團結所產生的凝集力就越強。”在隨著以機械團結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有機團結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過渡中,由於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社會流動和分化,個體和原先的集體意識不斷疏遠,看起來好像社會對個體的強製性在不斷減弱;但塗爾幹說勞動分工一方麵使個體意識不斷凸顯,個體人格能夠獨立,“集體意識為部分個體意識留出了地盤”;但另一方麵,勞動越加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個體的活動越加專門化,他就越會成為“人”。“勞動分工逐步替代了共同意識曾經扮演過的角色,高等社會的統一完全要靠分工來維持了。”隻有分工才能使社會成員間的機械團結發展為有機團結,才能加強社會的有機性。因此,分工是社會團結的主要源泉,沒有分工就沒有社會,分工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塗爾幹認為,社會分工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塗爾幹把社會同生物個體相比,認為社會與生物相類似,器官分得越細,其發展的水平就越高,在分工尚未發達的情況下,社會表現為“機械的團結”。社會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很低,人們隻能通過家庭及宗教的紐帶聯係在一起。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發展,勞動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被分離的人們由共同利益、合同、相互依賴性等聯係在一起,社會表現為“有機團結”。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表現為,“一方麵,勞動越加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另一方麵,個人的活動越加專門化,他就越會成為個人……與此同時,我們以另一種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經不像承受整個社會那樣沉重了,社會已經給了我們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由此,整體的個性與部分的個性得到了同步發展,社會能夠更有效地采取一致行動,而它的元素也可以更加特殊地進行自我運動。”人類社會發展是由“機械的團結”向“有機的團結”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轉化的基礎則是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促進了社會進步。總之,塗爾幹認為,社會分工不僅使社會成為可能,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馬克思更加強調社會分工的意義,將社會分工與社會生產勞動相結合,從社會分工出發闡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從而完成唯物史觀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