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當代意義(4)(2 / 3)

按照斯密的理論進行解釋,既然分工可以帶來效率的提高,那麼分工的深化和細化必然帶來整個社會財富的增進,而且,由“分工受市場範圍的限製”可以推斷出,隨著市場範圍的不斷擴大,分工規模越來越大,其程度越來越深,其結果是,單個企業生產產品會越來越單調,甚至大多數人無法為市場提供一件獨立的產品,而主要提供中間產品,這些企業或個人對市場的依賴會越來越大,大多數交易通過市場進行,斯密定理給出了不同的職能操作不斷分離的解釋。

但是,社會上卻出現了與這種狀況相反的發展趨勢即縱向一體化的發展,不僅企業出現,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在實踐上表現出與斯密定理的對立。對此,科斯給予的解釋是,交易活動由市場調節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而轉入組織內部調節則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由計劃調節各種職能的操作。科斯原理給出了不同的職能操作合並到一起的解釋。實際上,似乎分工行為越來越少,在理論上表現出科斯原理與斯密定理的對立。在這裏對立的原因在於二者都沒有對分工進行類型劃分。實際上,科斯原理解釋的並不是分工的消失,而是一種一體化過程的實現,即社會分工向企業內部分工的轉化。威廉姆森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縱向一體化的原因:一是技術的相互依賴;二是企業擁有超越市場的潛在協調能力,中間產品市場運行中廣泛存在著“交易失靈”(中間產品市場往往由於交易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的提高而產生巨大交易費用);三是企業固有信息流程優勢,企業具有在相互依賴的活動中控製信息和實現計劃一致性的能力;四是與市場相關的企業特有的激勵和控製性質。以上理論基本上都是關於從社會分工向企業內分工發展的理論,即專業化向縱向一體化發展,並依此解釋公司兼並和分解問題。

總之,馬克思關於社會分工與市場的關係、分工類型的劃分等理論都是現代經濟學各分支發展的重要理論資源,並在經濟學的蓬勃發展中獲得了發展。

第二節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與當代全球化

全球化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曆史不可阻擋的進程,正影響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麵。全球化的影響會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深化。而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它的影響最終會體現到不同勞動者之間的社會分工關係上。因此,用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來分析人們普遍遭遇到的全球化的事實,是一重大的實踐問題。

一、全球化與社會分工

什麼是全球化?通常認為,全球化是描述和指稱這樣一種人們經驗到的事實和趨勢: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類活動的時空界限,以人的活動之間的極強的相關性為依托,使整個世界聯為一體。全球化引起了人類普遍的關注。人們關心全球化的進程,其目的不外乎關心全球化對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並試圖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更加充分地利用全球化的條件,爭取獲得更大的發展。事實上,社會分工是經濟學、哲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全球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曆史不可阻擋的進程,它固然會產生許多方麵的影響,但其核心還是對社會分工的影響。全球化的影響會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斷深化,它不隻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深化。隨著國家主體地位的削弱,全球範圍的企業之間和勞動者之間競爭與合作關係越來越突顯出來,企業的跨國界發展、企業間的國際競爭已經明顯地體現出來。而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它的影響最終會體現到不同勞動者之間的社會分工關係上。從本質意義上講,全球化是國際間勞動分工關係進一步深化的動態過程,雖然它較多地表現為各個不同國家與企業在貿易、金融和投資等多方麵經濟交往活動的增加,但這些商品與資本的流動最終都要反映到國際勞動分工的變化及其對各類勞動者收入與經濟地位的影響等方麵。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意味著人們的勞動崗位在國際之間能自由的流動,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與跨國直接投資的發展,意味著人們在本國的就業機會更多地受到外國資本的影響或控製,從而有可能產生更多的波動。全球化作為一種市場經濟關係的擴張性滲透,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納入全球性的社會分工體係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曆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所以,全球化對社會分工的影響是全球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實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