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一、震(震下震上)(1 / 3)

論貫徹新政要雷厲風行

(卦辭)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爻辭)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本卦在帛書本叫辰卦。“震”與“辰”可以相通,《說文》對“辰”的釋義就是:“震也。”但“震”既可指雷或雷擊,(《詩·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不寧不令。”)也可指地震(《國語·周語上》:“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本卦卦名的“震(辰)”究是指哪一個呢?一般都認為是指雷電,可鄧球柏先生在他的《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中釋本卦時,卻將所有“辰”字都視為“地震”,而且從他對卦辭和好幾條爻辭的解說看,還都講得比較圓通。對於這個分歧,我的想法是:雖然雷電和地震都是令人恐懼的,但用以喻指人的威嚴和力量時,常隻用雷電而不用地震,而本卦正是要用“震(辰)”來喻示“人威”,而不是描寫天災,所以認為在作者心中,卦名“震(辰)”乃指雷電,可能更切實際。

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這條卦辭說解頗多,下麵的譯文則代表了傳統的理解:“震雷驟來萬物惶恐畏懼,然後慎行保福,遂獲笑語聲聲。君主的教令像是震雷驚聞百裏,宗廟祭祀於是長延不絕。”這樣翻譯在文字上的根據是:“虩”讀xì,“虩虩”是驚恐之貌;“啞”讀è,“啞啞”是笑聲;“匕”是古代祭祀時用以舀出鼎中食品的湯匙,“鬯”讀chàng,是祭祀用的香酒,故“匕鬯”是借以指祭祀活動。曆史根據則是古代的諸侯國多以百裏為封地。參考的前人注釋主要是鄭玄的說法:“雷發聲聞於百裏,古者諸侯之象;諸侯出教令,能警戒其國,內則守其宗廟社稷,為之祭主,不亡匕與鬯也。”還有後來孔穎達的說法:“震之為用,天之威怒,所以整肅怠慢,故迅雷風烈,君子為之變容;施之於人事,則是威嚴之教行於天下也……物既恐懼,不敢為非,保安其福,遂至笑語之盛,故曰笑言啞啞也。”這顯是把“不喪”的主語(主體)看作主祭之人,也即侯王、君主。其他理解的不同之處,主要在對末句喻義的認識不一樣,例如有人譯為“棘匕、鬯酒都不離手”,就把這一句看作是狀寫主祭人臨危不懼,暗示他具有執政的才能和修養了,還有人立意相同,隻是譯文更顯誇張:“(主祭人)竟沒有失落匙中的香酒。”

我覺得,從本卦的爻辭看,其主旨並不在論述君主如何使其“宗廟的祭祀長延不絕”,也不是讚頌君主或其繼承人臨危不懼,才德兼備,而是教誨侯王、君主施行政令時必須既具強大的威懾力,同時又要帶給人民福祉,即體現出恩威並重的原則,這樣,政令才能得到貫徹,他的權力才能鞏固。基於這個想法,我不認同上述傳統理解,覺得徐叢先生在他的《周易正讀》中提出的新解頗有道理。他的新意在於兩點:“啞”不讀é,應讀yǎ,近似於啞巴的發音,故“笑言啞啞”是說“笑聲啞然而止”;“匕鬯”乃指“剛舀出的香酒”,比喻雷聲對人產生的效應。他的論述非常詳盡,我不介紹了,隻想說:①依他對“啞啞”的理解,前兩句的意思更合情理:人聽到雷聲,驚恐不已,必是馬上止笑,靜候形勢變化,哪會反而是“笑語聲聲”?即使有笑聲,那也應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的事了,不該接著“虩虩”說的。②按他對“匕鬯”的理解,後二句就是接著前二句的主語“震”說下來,即是陳述“震”的另一方麵的影響(後一“震”字本可省略的,隻為增加一個音節才沒有省),從而與前二句聯係得更加緊密,四句話形成一個整體;按傳統理解,這條卦辭就似乎是講不大相幹的兩件事了。③因此,按他的理解,兩個“震”實為同一個,整條卦辭是用自然現象喻示君主發出的號令,用人對驚雷的反應喻示人對君主、政權的態度,這就與全卦主旨更相契合了。

因此,我以為這條卦辭可以這樣意譯:政令的實施要雷厲風行,務使人們對它心存敬畏,不敢有半點怠慢,同時又要使全國上下感受得到它帶來的好處,視之為濃鬱的香酒,開人脾胃,振人精神。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這條爻辭和卦辭的前兩句相同,隻是中間多了個“後”字。據此,高亨先生在解說本卦卦辭時說:“震來虩虩笑言啞啞八字,疑涉初九爻辭而衍。”他為此列舉了四條證據,第一條是“虩虩者,恐懼之貌。啞啞者,笑言之聲。虩虩必不啞,啞啞必不虩虩,初九雲‘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有後字義乃通,此無後字,辭義相牾,其證一也。”他倒是看出了,若釋“啞啞”為笑聲,卦辭前二句就相抵牾,但他據此得出的結論,以及認為“啞啞”在兩處都是指“笑言之聲”,卻是錯誤的。我認為,這條爻辭中多了個“後”字,或者說得更準確點,卦辭中少有一個“後”字,乃是作者有意用這個辦法指明,兩個“啞啞”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因此,“笑聲啞啞”在這裏不再是“笑聲啞然”義,而確是說“笑語聲聲”了。所以這條爻辭是說:政令發布後要雷厲風行,讓人心存敬畏地堅決貫徹,但又要讓人們感受到它給自己確實帶來了好處,因而在貫徹執行以後又笑語聲聲地稱頌它。由於這條卦辭道出了全卦的主旨,所以如果認為是先有爻辭,那就可以說,卦辭作者正是根據這條爻辭來編寫卦辭的,並直接把它搬到卦辭之中,為了指明“啞啞”的意思有了變化,就刪去了“後”字。應該說,他這樣處理是很高明很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