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行政組織環境(2 / 3)

經濟的發展大體經曆了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演進,在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還實行過計劃經濟體製。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生產以簡單手工工具為主,人們活動範圍狹小,相互聯係少,社會信息量小,政府的職能主要以政治職能為主,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很有限,與此相應的行政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是直線式。市場經濟是同社會化大生產聯係在一起的,社會分工的精細化既帶來利益的分化,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又強化著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政府調節利益矛盾的功能凸現出來,政府管理的公共性特征也由隱到顯。市場本身具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在擴大和強化,迫使政府行政體製發生改變,政府的職能從政治統治轉向社會管理,行政組織結構也從簡單的直線式走向直線職能製。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討論經濟環境還有一個不能遺漏的因素就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企業,它構成與行政組織相互作用的團體經濟環境。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它遵循市場法則運行,在市場競爭中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維持其生存發展。企業對於政府的意義在於,政府管理公共事務,增進公共福利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經濟組織創造的經濟剩餘,因而政府看中來自企業的經濟利益。但是政府獲取更多經濟剩餘的途徑隻能通過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包括規範市場秩序、提供基礎設施等,而不能直接插手企業的事務,這是企業對政府的要求。但是由於政府掌握著對社會資源的權威性分配,政府的權力對企業又具有吸引力,企業希望通過政府政策向自己傾斜得到實惠和好處,往往會進行尋租活動,以獲取生產性活動以外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公共權力倒向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就會出現權錢交易,導致腐敗現象的發生。即使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類似於洛克希德公司的行賄案也時有發生。這是研討團體經濟環境與行政組織相互作用中應該充分注意到的。

中國目前處於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初期,經濟環境的變化要求行政組織放棄直接管企業的職能,盡快承接起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大量新職能。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環境還要求行政組織衍生出一係列與經濟目標相適應的新職能如支持開發可再生資源,環境保護等。放棄舊職能與承擔新職能是政府同一時期要做的兩件事。堅決放棄舊職能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應該承擔的職能目前還沒有完全承擔起來,是尚不完全適應經濟環境的表現。行政組織不放棄舊職能不行,不承擔新職能也不行,這就是經濟環境對行政組織最基本的要求和約束條件。

三、文化環境

文化也是構成行政組織環境的重要一環。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主觀意識領域,既包括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成果,如道德、哲學、各種製度等,也包括價值標準、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深層的東西。我們講的文化主要指狹義的文化。美國學者貝爾認為,“文化本身是為人類生命過程提供解釋係統,幫助他們對付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它使記憶連貫,告訴人們前人是如何處理同樣的生存困境的。”顯然,文化屬於價值判斷範疇,從觀念上引導人們“應當如何”而“不應當如何”。文化環境對行政組織的關係可做以下幾方麵的具體解釋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