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從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體育活動越來越走向世界,人們開始越來越熱心地追隨世界體育活動的潮流。體現出這種趨勢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人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視野越來越遠離了乒乓球這項在中國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體育運動,轉向其他的在國際上更有影響的體育項目。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就是足球。平心而論,足球在群眾體育活動中曾經是有一定基礎的。在五、六十年代,足球、籃球和乒乓球同屬群眾性較強的體育運動。當然,在“莊則棟時代”,乒乓球運動變得更加普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到了八十年代,隨著“世界杯”足球賽進入中國的電視,足球運動變得越來越熱門。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足球隊的戰績越來越叫人掃興,足球的社會影響卻越來越大,早已將乒乓球遠遠拋在了後麵。但耐人尋味的是,就在足球越來越熱的同時,群眾生活中足球運動的普及程度卻越來越低。城市裏可供踢足球的場地,無論是專門的足球場還是孩子們隨便踢踢球的草坪、空地、人行道乃至隻是車輛少一些的街道,都越來越少了。八、九十年代的“足球熱”與六十年代的“乒乓球熱”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參與性越來越小了。足球運動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和商業化,“足球熱”是熱在觀看、評論和茶餘飯後的閑聊上而不是群眾的參與上,球星們不再是被人們效法、學習的對象而是成為被人們觀賞和吹捧的偶像。
如果拿中國的足球運動與南美的足球運動比,應當說專業的足球運動與群眾足球運動的分離是中國特有的現象。然而就二十世紀體育活動發展的一般趨勢來看,體育運動的專業化和體育活動的職業化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專業化和職業化使得作為文化標誌的體育活動與一般大眾的體育活動越來越走向分離。換句話說,大眾逐漸退出了體育活動而成為疏離於專業運動員與運動會的觀賞者。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有一個特別響亮的口號,叫做“重要的不是勝負,而是參與”。這個口號的對象沒有限定,但事實上人們隻能從參賽國家和選手的角度理解這句話。對於一般大眾來說,無論是不是體育愛好者,都不可能實際地“參與”到奧林匹克或其他高水準的專業比賽中去。這不僅是因為比賽技術條件(場地、設施的規模等等)的限製,更重要的是專業化的比賽水準把運動員與普通人從生理條件、訓練水平等方麵都大大拉開了距離;職業化的比賽方式則使得一般沒有商業支持的業餘體育愛好者根本無法問津。
從參與變為觀賞,這個轉變使得體育活動的文化意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參與者,人們最關注的是體育作為活動的過程本身。體育競賽隻有在作為活動過程的時候才能夠充分顯示出娛樂活動的性質,把人的感性衝動轉化成自由的表象而不是功利的或政治的目的。而作為與體育運動本身疏離的觀賞者,雖然也會對體育比賽的過程發生興趣,正如我們在電視機前或球場的觀眾席上看到的那些如癡如狂的球迷,確實是對比賽過程中的每一個小小的波折都激動不已;然而如果仔細注意一下就應當發現,球迷們的興趣焦點畢竟是在比賽的勝負結局上。一場勝負已決的比賽如果在電視上重播,它的吸引力必然大打折扣。對於觀賞者來說,體育運動的真正魅力不是在運動本身,而是在對不可測的結局的期待之中。作為參與性活動的體育競技當然需要勝負結局,這種結局的意義在於把參與者能力的發揮變成能力的較量。而作為觀賞性活動,競技勝負的意義則是觀賞者對勝負結局期待的實現或落空,從這個意義上講,觀賞體育運動變成了一種博彩活動,觀賞者所真正獲得的是博彩的刺激與享受。從能力的較量到刺激-享受,二者都是個人需要的滿足,但前者是一種社會化的需要而後者則是個別化、心理化了的需要。這就是說,體育的意義在走向內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