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皮亞傑的思路,兒童心理的發展有一種內在的自主性。即使在嬰兒時期,在任何人不辭勞苦地教育他們之前,隻依靠自己對環境的探索,就獲得無數智力上的進步。“事實上,一當我們開始教學,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反而往往窒息了。”“在學校,兒童變得沒有興趣,懶惰,反抗,而且害怕不及格……”也就是說,在他律的道德觀念時期,兒童也有發展的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在受到社會教育的壓製時,就會以反社會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少年兒童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叛逆心理。這種叛逆當然不是一般嚴肅意義上的反抗社會的傾向,而隻是表達自主性的一種方式。因而這種叛逆性多是以娛樂的方式、嘲謔的方式表現出來。
當人們在談及娛樂活動對兒童性格的引導作用時,總是傾向於外在的、社會自覺進行的引導作用。而我們在“反動”兒歌這件事上看到的卻是,兒童性格的引導並不是僅僅用社會進行的外在引導就能解釋得了的。兒童在自身的自主性發展中,實際上一直在依照自己內在的發展需要引導著自己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這種內在的引導機製往往同外在的、社會的引導機製構成衝突,從而使形成了少年兒童性格中的反抗性和社會對兒童性格評價中的矛盾。
除了兒童的自主性與社會引導在傳統上就存在著的矛盾外,造成當代兒童性格叛逆性的另一個更現實也更特殊是原因是當代兒童娛樂活動與傳統很不相同的一個特點,就是與成年人娛樂活動的同質化。當代少年兒童的娛樂活動乃至整個文化活動,都是在當代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活動影響甚至控製下進行的。動畫片、卡通讀物當然都是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娛樂內容,而其他的娛樂活動方式與內容——從“變形金剛”玩具的上市熱銷到最新電子遊戲軟件的傳播流行,也無不與大眾傳播有關。當代大眾傳播活動是無序傳播,方便迅速的傳播技術和通俗易懂的傳播內容使得所傳播的信息可以幾乎是同時傳遞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傳遞給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受眾。結果是成年人與少年兒童在幾乎是同一水平上接受著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而傳播或進行的娛樂活動也因此成為成年人與少年兒童共同享有的活動:當今的小學生甚或幼兒園的兒童都很少有人不會唱幾支纏纏綿綿的流行愛情歌曲、沒見過幾招成人影視中的“拳頭”和“枕頭”動作、不知道酒吧台球桑拿等成年人娛樂活動的內容;反過來說,當今的成年人們又越來越熱中於動畫片、卡通讀物、電子遊戲等少兒娛樂活動,喜歡在臥室裏擺幾件長毛絨玩具、T恤上印一些卡通畫等等。
兒童與成人娛樂活動的同質化在成年人一方可能不是什麼壞事,它可能意味著成年人青春活力的複歸,意味著成年人們正在塑造一種比傳統更富於熱情和魅力的自身形象。但對於兒童而言問題可能就不那麼簡單了。同質化隻是就傳播活動的形式和客觀效果而言,也就是說,兒童在客觀上獲得了與成年人相同的信息。但實際上由於兒童認知結構上的欠缺,使得這些信息可能以某種與成年人不同的選擇和闡釋方式進入兒童的心理世界,從而產生意義判斷中的混亂問題。
對於在傳統傳播環境中生活的兒童來說,世界被清晰地劃分為“可知的世界”和“不可知的世界”兩大部分。界限是由傳播方式給定的:凡是通過傳播媒介給孩子以知識的世界範圍對孩子而言都是“可知的世界”,其中包括孩子生活、遊戲、學習的環境和成年人認為應當使孩子知道的其他知識如被整個社會所認可的世界觀、道德觀和行為標準等等。在此之外的世界,如過於深奧的道理、與少兒的生理-心理發育水平不相適應的生理-心理知識、屬於社會禁忌的或反社會的觀念和行為等等,都是孩子們無法獲得了解的“不可知的世界”。孩子們都知道,有些事情是“大人們的事”,是自己搞不明白也不應該急著想去弄明白的事情。在這樣一個有界限的世界中,娛樂活動也是有界限的:有孩子們自己的娛樂,有“大人們”的娛樂。除了少數過於早熟或故意偷嚐“禁果”的孩子外,一般的孩子都知道“大人們”的娛樂是自己不應該去了解、當然更談不到去嚐試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那種童年時期因觸犯大人們設置的禁忌而造成永久性精神創傷的病例,說明這種禁忌對於傳統世界秩序中的孩子們來說確乎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