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夫妻間的關係還沒有破裂,說出真實的感受有助於接觸到問題的根本。不過,對於大多數婚姻而言,動不動就用離開來進行威脅隻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成現實。葛特曼解釋說:“這就有點像自殺,總是威脅要離婚的人將自己未來的道路一點點逼近絕境。”
6.“是的,有些事確實有問題。”
不要說:“沒什麼不對。有什麼讓你覺得不對的?”
回避問題隻會讓事情更糟。傷口總是會化膿的,你的痛苦會將你們的關係拋向更為混亂的境地,並逐漸深化。
首先,承認有不對勁的地方,即使你並不準備立即談論此事。這樣做有助於消除緊張氣氛並使你們兩人處於尋求解決之道的同一條路徑上。然後,計劃好(第二天晚上或是這個周末)大家坐下來慎重地談論雙方的問題。
在上床之前解決問題是明智之舉。但瑪克曼指出,如果雙方對某些問題存在嚴重衝突,那麼“在上床前硬要將這些煩心事弄出個所以然就並不恰當”。他建議,暫時將怨氣放在一邊,直到你找到能夠處理問題的時間。在你感到不那麼疲憊和累的時候,會更容易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案。
7.“父母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的意見需要更為統一。”
不要說:“你為什麼總是不支持我管孩子?”
“總是”這個詞是一個紅色的危險字眼,充滿譴責並常常引發怒火。而且你的丈夫也會因此而處於防禦狀態,武裝自己隻待“一戰”。
在教育孩子方麵,頻繁的意見相左不僅會產生反作用,還可能造成家庭分裂。生活在吵吵鬧鬧的父母中間,孩子會對你們的不和漸漸習以為常。他們也許會把你們婚姻的不幸歸咎到自己身上。所以,在處理這方麵的分歧時一定要避開孩子,將所有的委屈以及意見都暫時保留一下。如果你們之間育兒哲學的差異已經大到影響婚姻的程度,不妨考慮向專業人員谘詢。
瑪克曼博士建議你可以這樣說:“昨天晚上我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你對他說不一定非得完成。我覺得你這樣削弱了我對他的教育,而且對孩子也沒有幫助。你怎麼看呢?”然後看丈夫作何回答。
8.“這傷害了我的感情。什麼原因讓你那樣做的?”
不要說:“你怎麼能那樣對我?”
有不少夫妻在相互指責時都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瑪克曼解釋說:“它間接地表達著你心中的怨氣、遭到的羞辱和背叛。”你需要了解你的伴侶這樣做的目的。例如,說:“你沒給我打電話,我感到很傷心。是什麼原因使你昨天晚上那麼晚不和我說一聲就離開家呢?”這樣說之後,你們兩個人才能以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態度表達各自的觀點,從而打破僵局。采用這種方式也意味著你應該做好真正聽他說出事實的準備。
指責的話剛脫口而出,你就後悔了;和丈夫說話總是生硬的;或者你的本意也許是好的,可說出來卻全變了味——這時一場爭執往往在所難免,錯誤信息的傳遞眼看就要引發夫妻大戰。如果能有一些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感情那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