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遙遠的時空,東方大地六國並立,從北向南依次為盛歌、喬疆和涼禹、九秦和西州,最南為南國。六方國土實力相當,麵積相當,北方三國互相牽製,雖不和也少有戰爭,最西端的九秦一直以來獨攬一方,與其餘五國各無紛爭,各無往來。唯獨地處南境的西州和南國,自五十年前由一國而分成兩地之後,便戰事不斷,紛爭不減。
南國洪宣十六年,與西州有一大戰,持續七個月之久,而彼時正值南國旱情嚴重、五穀不升的災荒時節。糧食產量供不上邊境將士的需求,士兵的鬥誌和士氣大受挫折,敗仗連連,被傳回來的噩耗也漸漸增多,南國滅國危在旦夕。
然而,令洪宣王和文武百官大為不解的是,以目前西州的兵力和氣勢,在半月之內打進都城不是沒有可能,可就在南國將士幾乎被全軍覆沒的同時,敵方卻及時收住了馬力,停止了進攻。
不到五日,一位手持使節的西州大臣身騎快馬,駛進了南國都城之內。原來,西州明德王提出條件,倘若洪宣王答應將當朝的妹妹清婉公主嫁於他,以作和親,他便不再兵進攻,並且全力平定邊境紛亂,保南國百年安定休寧。
此事的緣由,還要從五年前起。那一年,在兩國的一次戰役中,西州大敗,派去和戰的西州使臣在南國宮殿中,曾與正值妙齡的清婉公主有過一麵之緣,當下便被公主的美貌所驚豔。自此回去之後,便將南國公主的花容月貌講與明德王,明德聽得心裏癢,未得相見的美人比站在眼前的佳麗更令人垂涎欲滴,望眼欲穿。
五年以來,西州養精蓄銳,重振旗鼓。為的就是趕在南國公主嫁娶年齡之前,動一次戰役,並大獲全勝,以此來作為和親的契機。話回來,如今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與當年明德王的所想所料並無二致,更何況,受過挫折的軍營一旦受到大王的鼓勵器重,便更會厚積薄,臥薪嚐膽,隻為有朝一日能雪當年大敗之辱,重振大軍旗幟,不負大王厚待。
在清婉公主嫁過去的頭三年,西州國補給了南國大量救災之物,作為休整恢複。迎親隊伍由西州明德王的長子,以及當時率領整個西州大軍的楚興大將軍帶領,接上清婉公主後,便一路向北。本來可以一個月之內就回到西州的,可是在到達西州與南國交界之時,忽遇大雪,被困山中。由此,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便在山上的廟中停滯了數日,才重新前行。
就在南國經濟恢複,百業待興之時,洪宣王聽聞清婉在西州誕下一子,為明德王第八子,明德王龍顏大悅,封清婉為駱貴妃,其子為太子燁泫。
洪宣十九年,西州舉兵南下,曆時四個月零九日,最終在南國水源之地——南溪,絞死洪宣王,一舉滅南。彼時為明德二十五年。
明德二十六年,西州統一南部,疆域擴大為之前兩倍。自此,西州、盛歌、涼禹、九秦與喬疆並稱為東方五大國域。
南溪之戰之初,清婉公主極力勸明德王,央求他看在夫妻情分上,不要進軍南國。可是明德一心求戰,半句話也聽不進去,滅了南國一直是他最大的**,也是曾經的父王最大的願望。當初南國從西州分裂出去,本就有所虧損,數十年已去,南國日益強盛,實屬明德王心頭之患。如今,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無論時地利,還是人事運轉,都是西州舉兵南下的最好時機。
清婉明白自己不動大王,便提出最後的請求:留下自己長兄洪宣王的性命,並保全他的家人。明德王親自赴戰之際,在樓城門口,麵對清婉公主的聲淚俱下,對起誓,不傷及她長兄以及家人性命。在明德率領最精英的一批人馬踏出都城之時,清婉公主由於心力交瘁,不堪重負,當即便暈倒在了高高的城門之下。
南國都城失守,大火將宮殿焚燒了七七夜,火光燒紅了整個際、黑煙彌漫著整個都城。洪宣王攜帶王後逃出都城,到達南溪,卻不曾想到,敵軍早已在此等候多時。情急之下,洪宣王命令身邊的公公劉元,護送身懷六甲的秋慈王後和身邊唯一的奶娘趕快撤離南溪,自己則引開敵人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