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王中軍隨著父親到了東北農村的伯父家。
剛開始的日子,對於王中軍來說還不錯。農村的親戚們見他是城市來的,都把家裏最好吃的拿出來招待他,生怕怠慢了。今天去姑姑家,明天去叔叔家,起初王中軍過得還很愜意。不過好景不長,十幾天過後,王中軍就領略到了農村的艱苦。以前在家裏的時候,軍隊大院有食堂,家裏不給做飯,自己可以拿著飯票去買,一分錢可以吃個糖三角,或者吃個花卷,最差也是饅頭;八分錢可以吃份燉豆腐;一毛錢可以吃份排骨。可到了農村,王中軍發現就沒有了這種選擇,基本上吃正經糧食都少,吃高粱米就算是好飯,天天吃地瓜麵,那種大貼餅子。吃的東西和城裏差距太大了,不過隻要吃得飽,王中軍還是能夠忍受。但是,後來的體力勞動就有點讓從沒有幹過農活的他吃不消了。
在農村,孩子們都要進行繁重的勞動,每個孩子到了十幾歲就開始承擔家裏的負擔。王中軍既然到了這裏,當然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承擔一部分勞動任務。從前在家裏隻是“掃掃地,刷刷碗”的小王中軍還是第一次幹這麼多活。每天放學後,他要上山去撿柴火,放學回家後基本沒有時間待在家裏,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麵勞動。沒多長時間,王中軍就被曬得又黑又瘦,儼然和農村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以至於放心不下兒子的父親借著去沈陽出差的機會去看他時都差點沒認出來。看著眼前的王中軍,一向嚴厲的父親忍不住心疼,決定讓兒子回去。但生性好強的王中軍選擇了留下來,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半年,沒有人相信小小的王中軍能做到這一點,可他真的做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中軍和周圍的夥伴熟絡起來,他的優勢也漸漸發揮了出來。由於從小在城市裏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加上生活環境比較優越,他到了農村以後自然就成了最見多識廣的人。很多孩子沒看過電視,沒穿過皮鞋,王中軍耐心地把他在城裏見過的東西、學到的知識講給他的同伴們聽,就連自己畫畫的特長也在這找到了用武之地。在農村,很少有孩子會畫畫,於是一到出板報,畫宣傳畫的時候,王中軍就被“委以重任”。王中軍還代表學校參加錦州市美術比賽。由於成績優異,加上他的特長,他成了老師眼裏的優秀學生,同學們也很尊敬他。在學校表現突出的王中軍,順利地成為了團員,一年以後,他以團員的身份回到了北京。
當時農村裏有個“知青點”,那裏都是下鄉插隊的知識青年,大部分來自沈陽和錦州。由於都是來自城市裏的年輕人,他們和王中軍很有共同語言。這些知青成了王中軍在農村裏的好朋友,一有空就去找他們聊天,那也算是他在農村裏唯一和城市的紐帶吧。
仗義班長
回到北京後,王中軍順利進入了大慶某學校的中學部繼續學習。為了更好地監督大家學習,也便於老師和同學們交流,班主任決定選一個人出來當班長。可是,誰能勝任呢?一時間,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最後大家把目標鎖定在了王中軍的身上,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是班裏唯一的團員,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小小年紀,就入了團,不自覺間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帶著幾分崇拜和羨慕。於是,班主任果斷決定,就選他了。
能夠成為一班之長,王中軍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他要用實力證明自己不僅僅是個優秀的團員還是個當之無愧的好班長。王中軍之後的表現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為了起到班長的帶頭作用,王中軍刻苦學習,數學總是拿一百分。在那裏,王中軍還充分發揮出了他的體育優勢,校運會的400米、800米和1500米冠軍幾乎都是他一個人包攬了下來。王中軍的繪畫特長也讓人刮目相看,總是被老師和同學們稱讚很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僅如此,王中軍為人也很仗義,同學間隻要有人受欺負,他總是第一個出手,打架時,總是衝在前麵。很快,王中軍就成了班級的核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王中軍的帶領下,他所在的初二(7)班,學風良好,同學團結,學習成績也是最好的。多年以後,王中軍所在的班級果然人才輩出,一共40多人,後來竟有30多人考上清華、北大、北廣這樣的名牌大學。如今,當年的風華少年都已經步入中年,但是王中軍仍然是同學們的核心,仍然是那個集體的不可忘記的“老班長”。每當說起這些,王中軍的臉上就會露出得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