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的“大腕”(2 / 3)

《大腕》首次嚐試了在中外合拍片中由中方人員占主導地位的方式,它有效地改變了以往合拍片中,中國無權參與全球票房分賬的局麵。在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聯合投拍《大腕》時,《大腕》總製片人、華誼兄弟公司總裁王中軍和他的公司牢牢堅持著中國人占主導地位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哥倫比亞公司成為了嚴格的投資人,其餘拍攝細節都以華誼兄弟公司為主,王中軍的“總製片人”一職不再是掛名的虛銜,有關影片的製作、價格、周期等因素基本都由中方說了算,美方員工和助理等在拍攝期間都歸中方管理。多次參與合拍片拍攝的北影人員在《大腕》的片場連連感歎:“這回可是你們在指揮老美,中國人真正在合拍片裏管事了!”

勝利屬於勇敢者,最終《大腕》為王中軍贏得了豐厚的利潤。

《大腕》製作成本400萬美元,投資比例,據王中軍透露,美方略高一籌,華誼兄弟太合影視公司擁有大陸版權並負責大陸地區發行。2002年在大陸上映的票房收入是450萬美元左右,扣除發行成本50萬美元,餘下400萬美元雙方按投資比例分賬。

海外的情況是,在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四個華語區已放映完畢,後來準備在歐洲上映,西班牙訂了60多張拷貝(與西班牙訂的好萊塢大片的數量一樣多),預計海外全部發行成本大約350萬美元,先由哥倫比亞公司墊付,之後從票房收入中扣除,再與華誼兄弟分賬。

《大腕》對於王中軍來說,就像買了一張通行證,從中他學習到哥倫比亞公司全球發行的手段、成熟的預算模式等。

《手機》背後的故事

2003年12月16日,海澱劇院顯得格外熱鬧,不但大牌導演馮小剛出席,眾多明星更是雲集於此,各路大腕紛紛亮相。葛優、徐帆、張國立、範冰冰、範偉、楊欣、楊坤、黃磊、戴軍、高曉鬆、李慧珍、周傑等接連踏過星光大道。緊接著,著名主持人李霞閃亮登場,揭開了這一宏大陣勢的謎底。原來這是華誼兄弟為將在12月18日全國上映的賀歲檔大片《手機》舉行的首映禮。

首映禮之後,王中軍開始等待觀眾的“審判”。正如王中軍和馮小剛當初預想的那樣,《手機》果然是所向披靡,一路飆升,出手不凡,首個周末全國票房收入就達到1500萬元!北京首周末票房躍居各城市第一,高達400萬元,開創了國產影片周末票房的最高紀錄,其中僅12月20日一天的票房就突破125萬元。其他地區《手機》票房也同樣走勢強勁——四川地區的太平院線、峨眉院線以及重慶萬和院線3天共進賬150萬元;上海4條院線上映3天也狂收150萬元……《手機》票房是一路高歌,最終以5500萬獲得了2003年國內電影的票房冠軍,華誼兄弟再一次贏得了勝利。

對於《手機》的成功,王中軍絲毫不覺得驚奇。早在《手機》籌拍階段,王中軍已經憑借自己敏銳的藝術直覺預感到了它的巨大商業價值。說起《手機》的誕生,那還是王中軍和馮小剛“侃”出來的。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置身娛樂影視界,八卦精神不可或缺。王中軍本來性格中就有善侃、愛聊的一麵,與馮小剛又很投緣,兩個人隻要閑下來就愛坐一塊海闊天空地亂侃一番。一天,王中軍閑著沒什麼事,就像往常一樣跑去馮小剛家吃飯,兩人聊著就聊到了電影劇本上。王中軍先開腔說道:“小剛,你這也一年沒出新劇本了,你得拍個片,也讓大家夥過年樂樂。”

說起劇本,馮小剛還真想和王中軍說這事呢。原來馮小剛也沒閑著,手上正準備寫一個叫《歌聲離我遠去》的劇本,故事主要講的是文化軍工團的生活,開頭以穿著軍裝的女兵從澡堂出來時甩動著濕濕的頭發的性感瞬間切入。王中軍一聽這名字,嗯,不錯!可以寫。但是等寫了大綱之後,馮小剛把劇本拿給王中軍一看,兩人一合計覺得不行,這個劇本就被否定掉了。

沒過幾日,兩人再次碰頭,馮小剛又講了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愛情故事,憑著直覺,王中軍聽完之後覺得不妥,連忙跟馮小剛說:“不行,這個更離咱們遠了去了。”

之後,馮小剛有一天說,想弄個手機與生活的片子,反映手機與人的關係,就叫做《手機》。就聽完這一句話的介紹,王中軍當即拍板:“就拍這部。”結果,投資2000萬元的《手機》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當年投資回報率高達263%。

不得不承認,這個曾夢想做一個畫家的商人對投資電影有著特別的敏感度,他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出一個劇本是否足夠優秀,然後果斷地投資,接下來是成功的市場運作,這樣行雲流水般的影視經營充滿了王中軍式的自信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