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全麵出擊電影業(2 / 3)

更加糟糕的是,投資方之一的哥倫比亞公司亞洲區負責人葛路明在前往探班時,意外遭遇車禍而不治身亡。悲傷的氣氛籠罩了整個劇組,陸川一方麵悲慟欲絕,一方麵還得維持劇組正常工作的進行。

據前往現場進行采訪的記者描述,片場中的陸川已經與印象裏的陸川大不一樣,曾經一說起話來屢屢漂亮到讓媒體驚為天人的他,好像有點兒失語,一副想不起什麼的樣子。即使有對話的時間,他的眼神也顯示出一種神遊天外,好像麵對的問題對他毫無意義。采訪中,陸川不否認當時的心態:“辛苦算什麼,辛苦並不代表最終一定能拍出什麼好片子。”

回想起這一段,陸川悶聲悶氣地說:“當時感到這部片子可能會拍不完,感到自己會死在這個地方。”

電影終於拍完了,看完樣片,海外發行公司哥倫比亞公司卻要求重拍,理由是完成片和當初的劇本在情節上有根本性的改變。原先的結局是大團圓式的,而去了可可西裏之後,陸川產生了改變劇本的念頭。拍了兩場戲時,陸川發現,演員念的台詞都是普通話,不如當地人說的玉樹藏語來勁兒,表演時的狀態也不對。

於是他讓攝製組裏會講當地語言的人領著演員一起玩牌聊天,學習當地人說話,自己則開始改劇本。20天後,演員們站在搭建的外景大院裏,穿著當地人的破舊衣服,頭發蓬亂,皮黑眼亮,扛著槍站成一排,看上去順眼了,攝影師給他們拍了張全家福,後來用在了電影裏。

在陸川和哥倫比亞公司的衝突中王中軍站到了陸川這一邊:“導演在拍攝時對故事有如此大的修改,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是不允許的。但是,導演在前方的感覺是我們在後方感受不到的。在這個劇本改動最大的地方,我認為陸川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電影於2004年上映,取得了570萬元的票房。作為一部文藝片,這樣的成績還算過得去,不過之後《可可西裏》獲得一係列獎項,給華誼兄弟提升了很大的形象。

《功夫之王》:商業電影之最

華誼2008年度參與並製作了耗資7000萬美元的《功夫之王》,該片自資金籌備與項目運作階段就與國際接軌,華誼成為首個參與好萊塢電影投資與發行的中國公司。這都意味著它自2000年與哥倫比亞公司合拍《大腕》以來的海外電影之路又走上新的台階。

《功夫之王》作為華誼與海外公司合作電影之路的裏程碑,占據了華誼曆史上的多個第一。《功夫之王》是首個切合全球化主題並由中國公司策劃參與的電影;它是中國電影公司首次與好萊塢最叫座電影公司(獅門)並肩合作的項目;華誼第一次拿到合作片的投資權和發行權,並第一次負責整個大中華區的發行,這也意味著其中的分賬和記賬的比例和程序也是第一次;同時,它也是華誼的影片中製作團隊最為豪華的一次,除製片、導演均來自好萊塢外,用王中軍的話來說,“讓李連傑和成龍對打,袁和平指導動作,鮑德熹指導攝影,這麼一堆人湊在一起能沒有挑戰性嗎?你看成龍也好,李連傑也好,他們說得都很輕鬆。可是再輕鬆一晃也還是15年後的事,所以就證明它不輕鬆”。

華誼在電影上有十年積累,逐漸占據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的頭把交椅。在王中軍看來,正是因為華誼NO。1的地位,和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激發美國投資對於中國市場的極大興趣,才促成了這種合作。加之《功夫之王》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中國主創,因此華誼的優勢便顯得得天獨厚。

《功夫之王》有7000萬美元的預算,嚴格來講其主流市場是在歐美。其次該片的最大回收地便是中國,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地區都會是該片非常重要的回收渠道。華誼之所以能夠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其不僅具備投資能力,還具有發行能力。這是內地公司第一次進入港台地區發行相對大的製作規模的電影。對華誼的意義來說,對兩個市場的試水是新的模式與新的試驗。顯然,王中軍興致勃勃:“假設我們花三百多萬美元買了這兩地的版權,我們能不能有贏利這是最重要的。關鍵的還是試驗的過程。”

好萊塢成熟的市場體係和運作模式,完全將電影當投資來做。他們對世界電影市場了如指掌,在影片的籌備期就已基本確定哪些區域的哪些公司有能力為該片均攤資本或承擔發行。因此在運作一個7000萬美元的項目時,各個環節都已將風險降到最低。而在拍攝階段,《功夫之王》完成的戲量大,走的區域多,卻能夠完全在預計時間內完成,美國主流製片方控製得很好。這都讓王中軍感觸良多:“人家對世界市場掌控能力,我覺得還是和我們不在一個層麵上,六七千萬美元的戲咱們覺得是很大的挑戰,對他們來講早已司空見慣,怎麼去運作以及怎麼去控製成本對我們來說是學習的過程。”

《風聲》:沒有風險的風險投資

2009年華誼大戲《風聲》備受媒體的關注,不光是因為它有超強的明星陣容和製作班底,更是因為它將開啟華誼電影的新模式。2009年華誼投拍的這幾部電影都是走比較新的路線,完全沒有可複製的版本,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開拓。往年一兩億投資的商業大片,必須要找到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像是跟風。近年來大多數影視公司喜歡把大投資的重點放在武俠片上,因為武俠片的市場較穩定,觀眾接受程度較高,屬於不叫好也能叫座的穩妥選材。但是華誼要作全新的嚐試,從《風聲》到《狄仁傑》再到《唐山大地震》,這幾部戲的題材都是沒有成功經驗可言的,必須另辟蹊徑。拿出大量資金來拍這幾部電影,可以說是承擔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風險,這種風險投資是近十幾年中國電影市場沒有發生過的。

可是華誼有著步步為營的計劃。我們不難看出,它三線作戰的思路很清晰。《風聲》要把熒屏最火的諜戰題材上升到大銀幕,《狄仁傑》要在古裝武俠上重新找到價值,《唐山大地震》仍然要在大眾題材上鞏固馮小剛的票房地位。

有的人說這是賭博,但更重要的是開拓全新的市場,現在的經濟環境和原來不同,市場越來越大,帶來的風險也越大,可另一方麵收益也就越大。如果中國電影市場固守原地,還是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麵,幾家大公司各分一杯羹,永遠都沒有進步。若誰能勇敢地走出一步,嚐試新路,就可能會有新的成功經驗,誰先走出來誰就是贏家,比如,美國的福特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反而加大投入,逆勢而行,創出一條供自己生存的全新道路,這樣才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巨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