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進軍電視劇(2 / 3)

那麼,華誼為何選擇張紀中來挑大梁?之所以簽約張紀中,是充分看重張紀中的聲望,用張紀中加電視劇來的兩記重拳來衝擊國內外電視劇市場,這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是華誼兄弟在電視劇營銷上的一種嚐試手段。就是要用本土的故事文化加上名導演來撬開海外電視市場的大門。2008年,張紀中擔任上海電視節評委會的主席,被海外媒體評價為“中國電視劇第一人”,由他擔任總製片、總導演的電視劇,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2006年以來,華誼在電視劇方麵的影響力及市場占有率與日俱增。2008年,華誼兄弟製作的電視劇作品多達400集,銷售額超3個億,在公司主力業務中名列第三,居電影、藝人經紀收入之後。談及簽約張紀中,王中軍總結自己:“我在用人上算是有點膽,和別人談的時候都包含著巨大的誘惑。”

按照王中軍構想的理想狀態,華誼將繼續擴充工作室數量,每年應該有1000集電視劇產出。

《士兵突擊》全線飄紅

2008年5月14日,華誼兄弟和北京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王中磊宣布華誼將砸1億元進軍電視行業。“從表麵看,這是無心插柳,但實際上,2005年華誼內部就對電視劇製定了未來3到5年的發展方向,2007年是開花結果的一年。”王中磊麵對媒體這樣解釋道。

有消息人士透露,實際上,正是在《士兵突擊》出人意料地火暴後,才讓華誼兄弟看到了國內電視劇市場的潛力,毅然決定在目前還不太引人關注的電視行業做出點事情來。

“有了成績,我們才能去‘奢望’做這事。而且,像華誼這樣的結構,我們是有能力來支持這樣的發展的。”對於這一點,王中磊也承認,《士兵突擊》的紅火,是他所沒有想到的。“在拍攝時,這部戲沒有引起業內的關注,連我們自己也沒想到,這部劇會給我們華誼帶來這麼大的榮譽以及如此豐厚的演員資源。像王寶強、陳思成,都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

《士兵突擊》是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旗下的華誼天意影視公司出品的第一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被冠以“年度電視”的封號,但是華誼從該劇中的獲利卻難以與其火暴人氣匹配。《士兵突擊》沒賺錢,但這部電視劇在各個方麵都獲得了最大的成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這裏不得不提到華誼兄弟公司的運作模式,成功的公司應該采用定製模式,一定是有下家付定金買了,片子發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製作。華誼兄弟公司通過這次“士兵”隻賺人氣的事例,調整了電視劇領域的定製模式,很好地邁向了新的事業製高點。

2007年開始,一直被認為是華誼兄弟軟肋的電視劇,已經成為其新的贏利點,華誼老板王中軍也對外界承認,2007年華誼贏利最大的業務板塊是電視劇。這得益於它2005年開始的招兵買馬,除了天意,目前還有張紀中團隊等5家公司和工作室在華誼製作著電視劇。華誼每年給天意和其他“四房”大體相同的“家用”,每家約為3000萬元。他們每年各自完成60到80集的工作量,並上交相應利潤。這種給經營者一定的權益,但並不幹涉具體做法的機製得到天意影視的總經理吳毅的認可:“這是符合當下電視劇運作的公司形態。”

從2006年8月成立至今,天意已經運作四部電視劇,其中《士兵突擊》全線飄紅,在吳毅看來,在電視劇門檻低、大部分從業者離專業公司相去甚遠的背景下,他們背靠華誼這棵大樹容易攏聚各類資源。

《士兵突擊》劇組的自身團隊陣容也很強大,導演是曾經導演了《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導演康洪雷,製片人吳毅,負責過《絕對權力》、《搭錯車》等電視視,有著數十年的從業經曆。找到項目是這中間的第一要素。“有好作品能拍砸的,但從未有壞作品拍好的。”天意挑劇的第一個考慮,是題材和視角。

《士兵突擊》就顛覆了軍事片的舊有模式,第一次從士兵的角度以一個成長的故事替代了過去的俯視視角。這個劇本在落入他們手中之前,已經輾轉於其他公司好幾回。“為什麼苦情戲層出不窮?就是因為拍攝那樣的家庭劇成本不高,幾百萬元就可以,但軍旅題材動靜太大。”

據業內人士透露,沒有資金支撐,製作公司不會輕易投拍軍旅題材。天意接手劇本後馬上就拍,除了是因為看好劇本之外,也是因為資金運轉有保障。吳毅認為成功的公司應該像好萊塢一樣采用定製模式:“這是符合產品規律的,一定是有下家買了,這個片子發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做。”

關於電視劇的營銷情況,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06年,國產電視劇數量是13840集,得以播出的是7000集,其中進入黃金時段的約3000集,剩下7000集等於直接死掉。2007年,僅已報送審批的1.7萬集中,就有近1萬集不能播出。“在這個行業裏,有10%贏利就算不錯了,30%~40%持平,剩下的都得賠本。電視台的樓越蓋越大,但製作公司不行。”吳毅說,“隨著各地廣電集團化的發展,電視劇的購買主體從分散到集中,電視劇製作方的議價空間越來越小,利潤率越來越低。《士兵突擊》沒賺錢,正是因為購片方事先沒有預料到它的能量。”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一個作品沒有得到全國30家電視台裏25家以上認可,基本不太可能贏利,保本的基準點則在20家左右。這其中還分三級市場,第一輪是發達地區,其次是中間省份,最後是邊遠省份。如果賣的10個地方台都是邊遠省份,也沒可能贏利。

《士兵突擊》首播賣給了陝西地方台,盡管買賣雙方都不肯透露首播價格,但陝西屬西部省份,算第二方隊陣容,價錢高不到哪裏去。“不是說沒有賺到錢,賺了一點點,還有很多沒有收回來。”吳毅表示,“現階段隻有累積,等電視台對自己有一定認知,就會在第二輪買賣時作出一定傾斜。”

電視劇的買家無外乎央視和地方台,前者的購買政策和價格因素常使人望而卻步,所以天意打交道最多的是地方台。地方台裏又分地麵頻道和上星頻道,地麵頻道數量眾多,可以薄利多銷,上星頻道則傳播麵廣,容易形成熱度。主動研究買家的喜好,了解它的編播計劃和不同區域的審美差異,確立自己的市場需要什麼,是必需的功課。

天意樂於推動的是“四家星”的購片形式,四家衛視同時播,既有利於作品擴散,又可以收獲不錯的價錢。對於購買方而言,這也是一種風險較小的采購形式。“我們做劇,電視台選劇,吸納觀眾和廣告,製播雙方先要攜手維護這個市場。隨著市場化競爭,製作業要洗牌,好的播出平台也會脫穎而出。”吳毅說。

雖然《士兵突擊》沒賺錢,但王中軍從不後悔,因為他賺了人。

王寶強、段奕宏、陳思成、張國強、張譯、李晨等華誼新人,憑借《士兵突擊》迅速躥紅,更成為近乎符號式的全民時代偶像。其本人的片酬翻了幾番不說,廣告和商業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這是一個“劇捧人”的典型案例,藝人通過電視劇作品成名,反過來再為公司貢獻更多的利潤和價值,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但這個良性循環存在的前提是“人”和“戲”必須同屬一家公司,剛好,華誼就是這樣。而這個“剛好”是一切問題的關鍵,是華誼用數年時間摸索構建起來的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