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正言順說正名(2 / 3)

諸侯國的大夫進入天子畿內,稱為“某國之士”,自稱為“陪臣某”。其他諸侯國的人稱他為“子”,本國人稱他為“寡君之老”。出使的人自稱名。

天子逃亡國外,史書不用“出”字。諸侯生前史書不直稱其名。君子不原諒作惡的天子和諸侯。諸侯失掉封地或殘害同姓,史書直稱其名。

作為人臣之禮,不可當眾明確指責國君。如數次勸諫國君,國君仍不聽從,人臣可離開國君而去。子女侍奉雙親,多次勸諫,雙親仍不聽從,要跟在他們身後大聲哭泣。

拿一個人比擬另一個人,兩人的德行、身份要相當。問天子的年齡,要說:“聽說開始穿多長的衣服。”問國君的年齡,如果國君年長,就回答說:“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了。”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主持宗廟社稷的事情。”有人問大夫的兒子年齡時,如果年長,就回答說:“能駕馭馬車了。”如果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馭車。”有人問士的兒子年齡時,如年長,應回答說:“能主持賓客告請之事了。”如年幼,則回答說:“還不能主持賓客告請之事。”問庶人的兒子年齡時,如年長,應回答說:“能背柴了。”年幼,則回答說:“還不能背柴。”問國君的財富,應先回答國土的麵積,再列舉山澤的出產。問大夫的財富,應回答有封邑,有人民供給衣食,祭器、祭服不用借。問士的財富,應回答車數。問庶人的財富,應回答牲畜的數目。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雷、秋祀門、冬祭井)。每年祭一遍。諸侯祭所居之方,祭境內的山川,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大夫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士祭自己的祖先。凡是祭祀,已廢止的,不得再舉行;已舉行的,不得廢止。不應祭祀而祭祀的,叫“淫祀”(多餘的祭祀)。淫祀,神不降福。天子祭祀用毛色純而不雜的祭牛。諸侯用經過特別喂養三個月的牛。大夫用普通的牛。士隻用羊、豬。庶出的子孫不主持祭祀,祭祀必須告訴嫡長子。

凡宗廟祭祀,依禮,牛稱“一元大武”,豬稱“剛鬣”,小豬稱“腯肥”,羊稱“矛毛”,雞稱“翰音”,犬稱“羹獻”,雉稱“疏趾”,兔稱“明視”,幹肉稱“尹祭”,幹魚稱“商祭”,鮮魚稱“脡祭”,水稱“清滌”,酒稱“清酌”,黍稱“薌合”,粱稱“薌萁”,稷稱“明粢”,稻稱“嘉疏”,韭稱“豐本”,鹽稱“鹹鹺”,玉稱“嘉玉”,幣稱“量幣”。

天子死稱“崩”,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死人停放在床稱“屍”,已在棺內稱“柩”。飛鳥死稱“降”,四足之獸死稱“漬”。死於寇難稱“兵”。

祭祀去世的祖父,稱“皇祖考”;祖母,稱“皇祖妣”;父,稱“皇考”;母,稱“皇妣”;丈夫,稱“皇辟”。父生時,稱“父”,母,稱“母”,妻,稱“妻”;父死後,稱“考”,母,稱“妣”,妻,稱“嬪”。長壽而死的,稱“卒”;短命夭折的,稱“不祿”。

國君有命,大夫和士要馬上研討。其事在各職守司所存之處,則研討各職守司所存之事。在貨幣器物藏貯之處,則研討貨幣器物藏貯之事。在君臣議事之處,則研討政事的施為。在朝廷上議事,不得提及犬馬。散朝時回頭看,如沒有意外的事,必有不正當的想法。所以,“輟朝而顧”,君子視之為粗鄙無禮。朝廷上處處講禮,問話要合乎禮,答話也要合乎禮。

送女兒到天子處,稱“備百姓”;到國君處,稱“備酒漿”;到大夫處,稱“備掃灑”。

1.2 秦始皇六合天下,一統全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采上古“三皇五帝”的名號,自稱“皇帝”。從此中國古代曆代最高統治者均稱皇帝。秦漢定製,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製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物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進曰‘禦’。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日‘製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其實中國古代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還不止於此。還有“皇上”、“聖上”、“太上”、“至尊”、“主上”、“聖主”、“君父”、“縣官”、“官家”、“大家”、“天家”、“天辟”、“天皇”等等一係列稱謂,這些稱謂的得名雖各有不同,但目的卻是殊途同歸,即“隆君”,給皇帝的統治權威想方設法地罩上一把把精心編織的“君權神授”、“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金傘,使皇帝在萬民心目中成為獨一無二的合法的權威。由此又推而廣之,臣下對皇帝祝福時,要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祝皇帝萬世長存,有時有人也就因此而稱皇帝為“萬歲”或“萬歲爺”。臣下把皇帝的知識素養,稱做“聖學”,如《碑傳集》卷一一《熊賜履·事狀》:“蓋公自初應詔上書,即力言聖學為第一要務,其後屢以為言。”臣下又把皇帝所施的恩惠敬稱為“聖恩”,如據《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記載,雍正三年河南巡撫田文鏡所上的奏章就有“仰見我皇上心周倍屋,念切民生,聖恩浩蕩,誠千古史冊所未有”這樣的語句。更有甚者,一些封建王朝還把皇帝告誡臣僚或關於國家重要事務所降諭旨,甚至皇帝平時所發諭旨尊稱為“聖訓”,以後又輯成《三朝聖訓》,供臣下學習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