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受降儀(2 / 2)

6.3 清代的受降禮儀與宋代有所不同。據《清史稿·誌十》記載,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春,清兵攻破朝鮮王都城,朝鮮王稱臣投降。皇太極命有關部門在漢江東岸修築成受降壇,然後乘坐黃色的車駕,馳出屯兵大營,伴隨著鼓樂號角聲來到漢江岸邊,然後渡過漢江,登上受降壇,排開儀仗隊。朝鮮王帶領陪臣徒步行走來朝見清太宗。皇太極派遣有關官員迎出一裏之外,然後引導他們來到受降壇下,由皇太極率領朝鮮王共同拜天,詔告上天“朝鮮王自願投降大清王朝稱臣”。然後清太宗升坐受降壇上的金交椅,朝鮮國王與陪臣俯伏在地,請求免罪。通讚官高唱“行三跪九拜禮”,朝鮮王與陪臣隨著讚語行三跪九拜禮。皇太極傳旨免禮平身,朝鮮王起立,皇太極又傳旨賜朝鮮王座。朝鮮王坐於親王之下,位列諸子、貝勒之上。接著賜酒宴,放還被俘的朝鮮兵,並賜予王以下官員貂皮服。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又親自頒發製定受降儀式,規定:凡是在陣前受降,可以派特使急報奏章入告皇帝,皇帝準報,才能大量書寫受降安民告示,廣為張貼。並在軍營左側修築一座受降壇,壇位麵南而設。在受降壇南百步以外的地方豎立表章,豎起一麵寫有“奉詔納降”四個大字的大旗。投降一方的主帥站在大旗之下,經略大將軍身披戎裝乘馬走出軍營,這時軍鼓齊鳴,炮聲轟轟,參讚大臣等騎馬跟隨經略大將軍走向受降壇。大將軍來到壇下,投降一方的主將麵向北匍匐在地,大將軍登上受降壇,坐到正位,參讚大臣旁坐,有關將官站立在旁邊。這時,投降一方的主將用膝行走,來到大壇下,請求寬恕赦免自己的罪行,大將軍則宣揚皇上的德政、美意,盛讚皇上的寬宏大量,投降者則行三跪九叩大禮,感謝聖上赦免他與部下罪過的恩德。

由於受降儀式包含有體現獲勝一方最高統治者既往不咎、寬宏大量的美德,與願化幹戈為玉帛,平息與各方麵敵對勢力矛盾的效能,同時可以向“上天”與“黎民百姓”宣揚自己進行戰爭隻不過是“替天行道”,為解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意願,所以場麵大都比較隆重。曆代最高統治者也非常重視組織、完成這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