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謙點評:麵試前做幾個深呼吸或者在心理上暗示自己不要緊張,會起到很不錯的效果。至於表現隨便的應聘者,既然麵試結果對你來講不可能無所謂,那麼不如態度認真一些,而不至於讓考官誤解你是個不積極的人。
性格太內向或太外向
案例:某同學去麵試,考官問什麼她就回答什麼,考官不問她就沉默。考官問她是否有問題時,她回答說沒有。最後考官問她是否能適應出差?她說,回去和男朋友商量一下再決定吧。
還有個同學過於情緒化,當考官問他對加班的看法時,他就開始批判,好像政治家在台上演講一樣。考官最後隻能無奈地說:“年輕人,我很欣賞你的口才,但是你應聘的這個職位需要縝密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能力,而不是意氣用事。”
殷謙點評:太內向或者太外向對應聘者來講都是不利的,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更是要不得的,因為很少有需要偏激性格的工作。而沒主見則反映了一個人的不獨立,很難想象這樣的人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麵。
缺乏或過於自信
案例:有的學生去麵試的時候,因為過於自信,還沒等考官開口,就對考官問這問那,因為麵試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到最後成了他問考官。或者幹脆信口開河,表現出任何工作自己都能勝任。與上麵的情況相反,還有的學生在麵試的時候缺乏自信,不敢正視考官的眼睛,這很容易讓考官對其能力產生懷疑。
殷謙點評:過於自信和缺乏自信都是主觀上可以解決的事情,要想麵試成功,首先要給自己適當的自信。
人品考驗不過關
案例:曾經有公司在求職者的必經之路上放一個紙團,誰把它撿起來誰就被錄用。如今,這樣的麵試不會再重演了,因為幾乎所有求職者都已經把這個故事背得滾瓜亂熟。一個人的品質問題往往關係到職業道德和對工作的責任感,雖然紙團那個題目過去了,但是用人單位會設計出新的考核辦法,因為在用人單位的考核因素中,人品問題已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了。
殷謙點評: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永遠是博弈的關係,與其費盡心思去猜人家的題目,不如好好加強修煉自身的人品,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人際合作能力差
案例:杜同學去麵試,考官看他條件還不錯,各方麵都很符合單位用人要求,於是準備問他最後一個問題就讓他周一來上班,那個問題是:你們寢室同學之間關係怎樣?杜同學於是把同學之間的矛盾都說給考官,並且表示另外七個人沒有一個值得交往。然後開始抱怨其他人的不好。考官不僅皺起了眉頭,一個連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同學都處不好關係的人,和同事之間能有合作嗎?而且七個人和他都有矛盾,雖然不一定是這個人不好,但是不管怎麼說,至少他缺乏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這樣的人,還是不用為好。
殷謙點評:杜同學的經曆看起來滿可惜的,但是站在考官的立場上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考官並沒有冤枉他,因為任何一個公司都不會為了一個人而冒險,那樣很可能弄亂整個公司。
“默默無聞”少經驗
案例:大四學生小李去麵試一家公司的科研人員,考官看到他的簡曆上幾乎沒有社會實踐的相關信息,就問他在校期間是否參加過社團,他回答隻參加過一次誌願者活動,是係裏組織的每個人必須去的那種。最後,小李的麵試沒有成功,考官的理由很簡單:科研人員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要求動手能力強,並且有創新精神的人。在大學裏“默默無聞”的人當然不合適。
殷謙點評:雖然經曆不等於經驗,但是沒有經曆就一定沒有經驗。用人單位看中的是應聘者的能力而非學曆,如果在大學期間不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那麼麵試失敗後隻能空歎畢業證不過一張廢紙。
應聘專業對口難
案例:雖然跨專業就業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普遍現象,據統計,從全國來看,隻有30%的人畢業後從事專業對口的行業。但是所謂的跨專業也隻是從自己的專業跨到相關的行業,至於那些專業性要求很強的職位,外行人要從事此類職位還是很困難的。
在考官以專業為由拒絕應聘者的時候,應聘者為了工作,一般會爭取一下。可能拿以前做過與此有關的兼職工作來證明自己有一些經驗,或者說喜歡這個工作自己有天賦等。反正就是肯定自己有哪方麵的優點能夠勝任這個工作。甚至有的應聘者直接說:“專業對口的人也不一定就能比我幹得好啊。大學裏還不都是混日子,不定學到什麼。”
殷謙點評:專業不對口對於求職者來說是一個劣勢,但是筆者建議,除了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確認自己的確不能勝任以外,隻要是自己喜歡的行業,都應該爭取一下。
總之,人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領域內,讓專業束縛了自己。
外表長相也要看
案例:陸同學去麵試一家電台的播音主持,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她占了很大優勢,麵試結束後一星期以內出結果,本以為自己一定能拿到這份工作,但是卻遲遲等不到錄取的電話,給電台打電話才知道人家新招聘的人已經去上班了,她很不解就問自己為什麼沒被錄取,結果給她麵試的那個考官說:雖然你的專業素質很不錯,但是我們認為你的形象不適合做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