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奪了李善長的相權,免除了對自己的威脅,但讓不少人心中暗罵朱元璋寡情毒辣。為了籠絡人心,安撫李善長,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棋為妻,朱李兩家又成了國戚。
恩威並重的方式隻要用得好,就可以很好地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建議,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用事實消除別人的不信任感
事實勝於雄辯,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是令對方折服的法寶。因此,對付那些巧舌如簧的人,不妨拿出實際證據,讓他們不得不低頭。這樣,既給予對方有力的還擊,免除了自己的尷尬,也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兩位青年農民在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的遠近而爭執了起來。
甲說:“豬糞離莊稼近好,因為離得近,便於莊稼吸收,肯定能長好。”乙說:“照你這樣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肯定會長得更好。”甲說:“你這是胡攪蠻纏。”
這時,一位中年農民走了過來,這兩位青年人趕快拉住這位中年人,讓他評評理。中年人聽完他倆的爭論,笑著說:“你們倆說得都不對。豬尾巴離豬糞最近,我也沒見它長得有多好。”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而兩位青年也低下了頭。中年人拿常識開了個玩笑,一語點破了兩位青年的詭辯,並且具有強烈的幽默效果。
因此說,當你明白別人是在詭辯時,千萬不要跟他講道理,因為越講事情反而越糊塗,最後,連你自己也搞得不知道所以然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充分的事實依據,用事實說話,讓對方在事實麵前不得不低頭。
有時,當人們擔心某事時,如果你不住地勸告,不會有什麼效果,人們也未必肯把你的勸慰放在心上。這時,最好的辦法也是用事實來說話。你不是擔心某事會發生嗎?我就讓你看到它絕對不會發生。這時,人們會在事實麵前放下心來,你也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有家銀行發行鈔票,發行得好好的,可是有一天,街上忽然傳言,說這家銀行的鈔票不穩。於是,執鈔人紛紛到銀行擠兌,把銀行圍了個水泄不通,形勢異常嚴峻。銀行的職員們苦口婆心地勸說,並一再保證自己的鈔票是堅挺的,但這些人不信,反而認為他們是在狡辯。
這時,銀行的老板出來了,看到這種情況,他不慌不忙,鎮定自若地吩咐員工,將庫存的現銀全部搬出來,放在店堂內。並且,他還規定放長兌現時間,並向同業拆借現銀。聽到這些決策,看著銀行內那麼多的現銀,以及外邊一箱一箱朝庫裏搬運的現銀,很多人不再擠兌了。結果,隻有少數人仍要兌現,大多數人把鈔票又帶回了家。一場擠兌風潮就此煙消雲散,而該銀行的信用也因此更高了。
在這裏,銀行老板就是用事實來說服了那些執鈔人。銀行裏堆這麼多的現銀,並且外邊還不住地往裏邊運,這充分證明了銀行的實力,而不穩之說也不攻自破了。而如果銀行老板也像職員一樣,隻是一味地勸說,執鈔人是不會相信的。
在這裏,執鈔人擔心的是鈔票不穩對自己造成的損失,而老板的一句話是無法消除他們的擔心的。老板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用事實消除了這些人的擔心。
據理力爭用事實駁斥對方的謬誤
在與人論辯時,如果事理對自己有利,一定要據理力爭,用事實駁斥對方的謬誤,從而使得對方敗下陣來。在說服時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用事實說服別人,對方自然會在你麵前低下頭來,並接受你的建議。
抗戰期間,廈門大學的一位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會上大放厥詞,誣蔑廈大不如“英倫三島之中小學校”,說什麼“歐美開風氣之先導,執科學之牛耳”,他們國家有詩聖拜倫、雪萊,劇聖莎士比亞,現代生物學之父達爾文,力學之父牛頓;而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國運蹇促”,又怎麼稱得上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邦?
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是薩本棟,他一聽這話,立即理直氣壯地反駁道:“教授先生,你別忘了,中國的李白、杜甫如黃星經天之日,英倫還處於中世紀蒙昧蠻荒之時;中國李時珍寫下了《本草綱目》,達爾文的父親祖父還不知道是何許人。”
英教授一聽,頓時惱羞成怒,大聲說道:“校長閣下,請記住,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伍斯特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造就了您的學識和才能的。”
薩校長微微一笑,說道:“博士先生,我也想請您記住,中華文明曾震驚世界,沒有中國遠古的三大發明,也絕不會有不列顛帝國的近代產業革命,更不要提什麼歐洲近代文明了。”
在這個例子中,薩校長就是抓住對方論點(即中華文明是落後的)的失誤,舉出大量的事實,給予有力的反駁,最後,終於使得英教授啞口無言了。至此,薩校長也達到了自己的說服目的。
中國有句俗話:根基不正,其影必斜。在駁倒對方的論點時,要揭穿他們的論據的荒謬,用事實做依據,為自己的論點找到堅實的後盾。這樣,就會使得對方不得不同意你的觀點,從而放棄自己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