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用事實和氣勢壓倒對方,迫使其信服(3)(2 / 3)

男的越聽越慚愧,最後像泄了氣的皮球,低著頭一言不發。

這時,老人又走到女的身旁,說道:“有話好說麼,找親朋好友道道苦,訴訴委屈去,把心裏的不快講出來。幹嘛要撞車呢?汽車可都是個大力士,你這麼個瘦瘦弱弱的人,怎麼能撞得過它呢,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眾人一聽,都大笑起來。那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倒也不哭了。

經過老人的一番解勸,夫妻倆不再鬧了,而是相互攙扶著,慢慢地走到公共汽車站,上車走了。

在這個例子中,老人的勸架可謂是成功的,而他成功的原因就在於把話說到了點子上,說到了對方的心坎上。在勸那個男的時,他利用對方有文化的模樣做文章,指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罵自己的妻子是不光彩的,會掉身份的。這一招,正好刺痛了文化人愛麵子的心理,男的當即不吭聲了。接著,他又勸那個女的找親朋好友訴說委屈,其實,這正是很多女的在受委屈後會做的事情,這一點,正好說到了女的心坎上。接下來,老人又不失時機地開了個玩笑,既解除了夫妻倆的尷尬,又活躍了氣氛。

試想,如果老人也像圍觀者那樣,隻是說一些想開點之類的話,夫妻倆還不知道要吵到什麼時候。而老人因為善於運用說話的技巧,三言兩語就把這場架給勸住了。

讓別人明白自己的建議是合情合理的

俗話說得好,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隻要你有理,並且能夠把自己的道理很好地表達出來,那麼,對方在仔細思考之後,就會接受你的建議,而你也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漢朝的關內侯鄂君,就是因為據理力爭才說服了滿朝文武,為劉邦解決了難題。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了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群臣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關於席位的高低先後又引起了爭論。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次傷,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多,他應當被排在第一位。”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關內侯鄂君揣摩出了劉邦的意圖,就挺身而出,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高興無比,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群臣一聽,覺得有理,也就不再為此事而爭吵,接受了劉邦的安排。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但內心仍希望蕭何能夠排在第一。這樣,自然會引起群臣不滿,而劉邦又講不出什麼道理來,難以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