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我誤會你了。我還以為你是一位尊敬老人、不講條件的模範青年呢,看來,我看錯人了,我檢討。”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先不去評判他們誰是誰非,單就他們互相批評的方式來看,雙方的表現的確稱得上機智。他們用機智的話語,既指正了對方的錯誤,又給對方留足了麵子。在生活中,這種機智的批評,在被批評對象聽來,雖然有一種被譏諷的小小的不舒服,但比起承受那種不留情麵的批評,還是能夠感受到對方的善意的。
紐約一家大百貨公司的老板弗蘭克,平時就很喜歡采用間接委婉的批評方式對犯錯誤的員工進行教育,並且,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為了很好地掌握自己公司的動態,弗蘭克每天都會去百貨公司“巡視”一次。有一回,他一走進公司,就看到一位女顧客站在櫥櫃前四處張望,卻沒有一個營業員主動上前提供服務。弗蘭克覺得奇怪,向四周一看——原來她們都湊在一個角落處,嘻嘻哈哈地在開玩笑。
弗蘭克並沒有生氣,也沒有當即教訓她們。他快步走到那位女顧客麵前,微笑著為她介紹起她所看中的商品的特性,然後把她挑選好的商品交給營業員包裝,接著,一言不發地離開了。營業員看到這種情景,都非常慚愧,馬上各就各職。
從上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弗蘭克這種以自身行為為榜樣,而不進行語言批評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諄諄教導都更具有震懾力。
因此,如果你想使自己的批評收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首先就得讓對方把你的建議聽進心裏去。而那種不顧對方的感受,任由自己一吐為快的批評方式,是很難達到這一目的的。
因此,運用間接委婉的方法批評對方,既可以照顧到對方的自尊心,為對方留足麵子,又可以達到批評的目的。
使用“三明治”批評方法
歐美的一些企業家,極力主張使用“三明治”批評方法,即在批評別人時,先找出對方的長處讚美一番,然後再提出批評,並且,批評完時,一定要再表揚一番,力圖使談話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這種兩頭讚揚、中間批評的方式,很像中間夾餡兒的三明治,因此,這種方法也被稱為“三明治”批評法。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批評者在批評對方的同時,又講出了對方的長處,可以起到為對方辯護的目的。被批評者的能力、為人、是否努力等方麵,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對這些,如果批評者視而不見,就會讓對方心裏不服,認為自己的許多成績和長期努力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失誤一次就被抓住,會認為批評者是專門跟自己作對。
但是,如果批評者首先讚揚對方,表明自己對對方的工作的承認,就避免了對方的誤會,讓他知道批評的是具體的事,而不是人。這樣,對方就會自然地放棄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自尊心的做法。
當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某些長處表示讚賞之後,再聽到他的批評,心裏往往會好受得多。
麥金尼1896年競選美國總統時,也曾采用過這種方法。那時,共和黨有一位重要人物替麥金尼寫了一篇競選演說稿,他自以為寫得高明,便大聲地念給麥金尼聽,語調鏗鏘,聲情並茂。可是,麥金尼聽後卻覺得有些觀點很不妥當,可能會引起批評的風暴。顯然,這篇演講稿不能用。但是,麥金尼把這件事處理得十分巧妙。
他說:“我的朋友,這是一篇精彩而有力的演說,我聽了很是興奮。在許多場合中,這些話都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不過用在目前這種特殊的場合,是不是也很合適呢?我不能不以黨的觀點來考慮它將帶來的影響。請你根據我的提示再寫一篇演講稿吧,然後送給我一份副本,怎麼樣?”
那個重要的人物立刻照辦了。此後,這個人在競選活動中成了一名出色的演說家。
有的領導認為先講讚揚的話,再批評,帶有操縱人的意味,用意過於明顯,所以不喜歡用。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當你找到某人就表揚他,他根本聽不進你的表揚,他隻是想知道,另一棒會在什麼時候打下來——表揚之後有什麼壞消息降臨,所以在更多的時候,許多領導把表揚放在批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