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帶人進入自己的家中,一般總是自覺自願地叫熟人到家裏去玩耍或者做什麼事情。這種情況,弄得不好也會出事。
小陳和小馬是同班同學,彼此比較投機。這天是星期三,下午隻有一節課,放學較早,小陳便帶小馬到自己家玩。當天晚上,小陳母親發覺五鬥櫥上的一隻進口手表不見了,便問兒子誰來過家裏。小陳如實相告,他母親心中便有了數,連夜找到小馬,追回了手表。
不久,派出所獲悉此事,引起了注意。民警針對小馬另幾個同學家中過去失竊的案件進行補充調查,發現案發前小馬都曾到過他們家中,於是小馬被帶到派出所談話。結果查明,小馬利用去同學家玩的機會,順手牽羊行竊5次,偷得現金、手表、遊戲機、收音機等財物價值1500元。
青少年帶人回家的另一種情況是,同學或者校外朋友主動提出到你家去,這比你自己主動帶人回家更要謹慎對待,因為對方要到你家去的真實動機和目的,不一定跟他嘴上講的一樣,也就是說,要提防有的人“口是心非”。
上述案例,絕不是提倡同學之間無端猜疑,而是提醒大家在“帶人回家”這件事上要有安全觀念,對自己周圍染有惡習的人,要有所警惕。
青少年帶人回家的第三種情況是,陌生人以某種“理由”讓你帶他到家裏去。在家裏無人的時候,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陌生人可能就是別有用心的歹徒,他那種“理由”完全是為了進入你家作案而編造的借口。青少年碰到這種陌生人,必須明辨是非,防止上當受害。有這樣一個案例:
張某家住上海近郊的一個城鎮,那裏治安秩序良好。然而,青天白日之下,張某的獨生子卻在家裏遇害,財物也被搶劫一空。這一案件在群眾中引起了極大震動。
原來這天下午4時左右,張某的兒子身背書包,一蹦一跳地放學回家。當他登上四樓的時候,看到一個陌生的年輕人。
“小朋友,幫幫忙,討口水喝喝。”年輕人和顏悅色地說。曾經看過雷鋒叔叔的故事,經常受到助人為樂教育的孩子不假思索,滿口應允。他利索地打開門鎖,讓這個陌生人進了家。就在他轉身準備去拿熱水瓶時,災難降臨了……
警方全力以赴,很快就破了案。凶犯是這樣交代的:“那天下午,我在四樓正準備撬門偷東西,忽聽樓下有腳步聲,我立刻把螺絲刀藏在衣服裏。一會兒,上來一個背書包的小孩,我靈機一動,就假裝討開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