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後記(1 / 1)

我認識的人裏很少真正的大老板,張瑞敏、柳傳誌,還有比爾·蓋茨,我都不認識。大老板本來就很珍稀,見一麵也是要有緣份的。

但小老板我卻認識很多,他們有的經營一個廣告公司,十來個人,租兩間房,買一些家俱,就熱火朝天地幹起來;有的經營服裝公司,自己沒有店,也做不上大品牌的代理,長年累月穿梭於服裝廠和租來的櫃台之間,賺一點小差價;有的開一家火鍋店,每天一兩萬的流水,一二十張桌子,從上午營業到半夜;有的是書商,事事必需親自出馬,親自去出版社買書號,親自和作者談稿費,親自參加訂貨會,到處遞名片,和經銷商套近乎;還有的是高科技企業,老板到處找業務,拉到工程了就請幾個哥們去安裝,請幾個博士去培訓,平時最多請一個會計來做帳(兼職)……我認識的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都很想把企業做大、做強,但是,往往他們隻能在市場的夾縫中生存,對於他們來說,現實的目標不是進入世界500強,而是要在嚴酷的競爭中活下去。

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僅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而且努力學習,不斷地充電,換腦,進行各種各樣的革命。可惜收效甚微。

我一個朋友,平時很舍不得,出門從來坐火車,從來不忘叮囑聯係人,打手機要打“133”那個號,接聽不收錢。他擁有一套複雜的通訊係統,“139”“133”外加一部小靈通,根據資費隨時選擇最佳方案。就是這樣一個三機在手的老板,居然一擲十幾萬學費,到北京來學MBA,且不說學費和來往食宿,接聽多少個“133”也補不過來,就是因此而花費的時間,也是一筆不得了的成本。但是他安之若素。

小老板讀MBA,並非是想混個文憑,好到大企業去應聘,也並非僅僅是為了虛榮,讓人說他是個儒商。他們真的是想學點東西,想把自己的企業做出名堂來。

但是MBA學的是些什麼課程呢?究竟有沒有用?

小老板卻往往把自己的攤子當成了大企業,煞有介事地學習著大企業的一招一式。不在真正帶來利潤的業務上下功夫,卻鍾情於華而不實的所謂“模式”——組織模式、管理模式,營銷模式——一切都要“正規化”,將大量精力傾注於形式的追求之中。

網上流傳著一個笑話,兩人打賭,甲說:“街邊那個三個夥計的包子鋪一定也有兩個經理。”乙不信,打電話去:“喂,我找你們經理!”服務員問:“是肉包部經理,還是菜包部經理?”甲乙噴飯。

笑話中往往有著深刻的道理。

大企業是因為它規模太大,人員眾多,並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國家,所以需要有數字化的管理,以使首腦和下層之間能暢通地上傳下達,命令才能有效地執行;需要有各種流程,以防止混亂發生;需要有嚴密的規章製度,堵塞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漏洞。

而你就是一個小企業,公司就那麼幾個房間,人員也就那麼幾個人,公司的一切都在你眼皮底下,一切你都心中有數,如果嘴上就可以馬上指揮的,就最好不要什麼紙上流程了;如果按你指示就可以很好完成的事情,就最好不要再開會討論了;規章製度應該有,但最好不要今天一張、明天一部的。而且小鮑司因為員工彼此熟識,天天見麵,所有情況都在大家眼中,就更需要靈活處理,平衡各種關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你是小老板,過場做得再多,效益不好,你就活不下去。而你天天和員工在一起,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手下看你臉色就知道經營情況的好壞。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的小老板不需要鴻鵠之誌,不需要把自己的事業做大,MBA可以學,但學的是精髓,不是皮毛,花架子是沒有用的。有時西服穿在大老板身上是正裝,感覺氣派;穿在小老板身上則變成了戲裝,感覺滑稽。

所以啊,現在我們就是一個小鮑司、小企業,當務之急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先生存,再發展。將來發展大了那是將來的事情,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滿世界一樣,大企業少,小鮑司多;大老板寡,小老板眾。但有一個結果是一樣的,隻要不掙錢,都會完蛋。